谈写作读书想法

【9】天津《滨海时报》:望海潮落有余响

2023-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风清不扬81

2007、2008年左右,《三联生活周刊》和《中国新闻周刊》刊发不少随笔,令我受到很大刺激,嗯不对,是激励。从此向外发展,力争多涉足一些版面。印象最深的,是天津。

最初寻寻觅觅给天津《城市快报》投稿,编辑王瑞。那时网上电子报还不是那么流行,发表了一些,但并没看到什么样子。2010年左右王瑞调到《滨海时报》,副刊“望海潮”在他手上改版,每次都有样报过来,电子报也更好查阅,非常宜人。这样对我来说,《滨海时报》“望海潮”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版面,那些年发了不少。

王瑞老师年龄应该不算大。我和编辑们稿来稿往的这些年,他算是我邮箱里说话相对较多的一个。他说话很直爽,调到《滨海时报》后不久就告诉我,希望我也去捧场,我自然闻风而动。看到我写得不错的稿子,回一个“好”。看到有点问题的,直接说“恕不用”,或者提示需要有个把例子更好,或直接表示话题敏感、不适合,改的必要都没有了。有段时间工作忙,业余写的就少了点,他就来信说“应该多写点啊”。遗憾是后来并没有落实他的鼓励。

好象在他手上还遇到一个“文抄公”。有点记不清了,但好象,应该,是他转来的——就是有个广西或云南一带的“文抄公”抄了我的一篇文章,投稿给他,然后他就转过来给我。最初忿忿然,后来也只能相视一笑,写手哪有那个精力较真?有那个精力还不如看书写字。

但由此想到,写手这个行业,侵权确实很容易发生,而很多时候吃亏也只能忍着,写手个人维权很难很难啊。后来观察过一段,确实有那么一拨人,专业文抄为生,反正都用笔名,象我遇到的那位所留地址还是类似“邮政XX号信箱”,留下可捉摸的痕迹是少而又少。不知现在还有没有?感觉任何时代都难免吧,编辑们精力也有限呐,哪里分辨得过来?简书上不是也有耳闻么。

说到维权的事,当年以此为起点,自己还关注过一段转载的事。比如有些文摘杂志不是经常转载么,其实这些杂志的目录页都会大概注明类似这样的内容:作者联系不到,所以无法给稿酬,希望见到之后与编辑部联系。因为“文抄公”的出现,我有段时期就总是搜索,发现有转载自己文章的杂志,就立即发个电子邮件,索要样刊和稿酬谢。不要白不要啊,然后,我居然要到了一家,挺有意思。

回到天津的报纸,《城市快报》之后是《滨海时报》,我最后写到2016或2018年左右。再之后因为工作变化,实在没时间,写手方面的事情完全停顿下来,整整五年左右时间,所有报刊都没写,跟所有编辑也中断了联络。等到今年有空重操旧业,才发现天津这两家报纸都已停刊或改名改版,有“望海潮”的《滨海时报》改成了几乎没有副刊的《滨城时报》,物也非人也非,留给我这种写手的园地又少了一个。

王瑞编辑的微信倒是还在手机里,不过暂时没有再联系,也许他有他新的生活呢?时过境迁,冒昧联系会不会打扰他呢?也许将来会有更好的时机再续前缘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