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日记#210 想聊隐私,需要这种中国式提问

2021-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磁石在提问

今日启发问题:“如果你想知道同事这个月拿了多少奖金,你会怎么问呢?”


<问题说明>

试想一下,当你在公开场合被问到以下问题的时候,你会如何回答呢?

· “你觉得你们部门新来的主管怎么样?”

· “你上个月发了多少元奖金?”

· “你结婚后会对妻子说谎吗?”

· “你是怎么看待目前大学生发生性行为这种事情的?”

· “在你家里,你和你太太到底谁说了算?”

我们中国人非常好面子,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说话要婉转得当,这和西方的沟通习惯有很大差别。(磁石联想到《非暴力沟通》这本美国人的沟通经典,事实上在国内水土不服,上来聊感受,能聊的出来吗)这种相对含蓄的社交文化,就导致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可能会碰见很多顾虑,如“有些话,我是不是方便说”、“这么问,是不是有点唐突”等。

所以很多时候,简单而直接的提问可能会遇到困难与阻力,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尤其当所提问题涉及对方的隐私、敏感信息时,直接提问往往容易让对方有防备心理,甚至让对方感觉不舒服。

为了获得更好的提问效果,我们可以将当事人从敏感的问题中抽离出来,利用投射法(Projection)来进行提问。

投射法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映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在心理学中,投射法主要通过投射测试,来对当事人进行人格、动机等方面的人事测量。

简单来说,就是将对方从直接的敏感问题的关系中抽离出来,让对方以第三者的角度来回答问题。在提问中,我们利用投射法将当事人抽离出来后,往往容易得到很好的提问效果,因为对方在回答的时候,表面上是表达的别人的看法,但实际上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投射其中。这样创造了一个比较客观的外界条件,更容易引导对方说出真实答案。

投射提问法最大的优点在于让提问者的意图藏而不露。投射提问法一般可以有以下两类技巧。

一、更改评价主体,让回答更轻松

所谓评价主体的更换就是将“你认为”这类语言更换成“其他人认为”。

“你觉得你们部门新来的主管怎么样?”这个问题如果直接询问对方,对方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可能会给你一个冠冕堂皇的答案:“还行吧!”

更换评价主体的意思就是将此问题改为:“你的同事现在是如何评价你们部门的新主管的呢?”对方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容易相对放松。虽然同事对新主管的评价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答案,但当事人往往会选择一种和自己想法比较贴近的答案,这样提问者就间接地知晓了答案。当你问对方“你的同事现在是如何评价你们部门的新主管的”时,如果对方心里对于新主管的评价很一般,那么他一般在回答时则不太可能给予非常正面积极的评价,而是容易将其他同事对新主管的负面评价说出来;同理,如果对方心里非常欣赏新主管,即便有些同事觉得新主管不好,对方也容易为新主管打抱不平,在回答的时候倾向回答一些积极的答案。这实际上就是投射法行之有效的原因。

更改评价主体经常就是将“你认为”中的评价主体“你”,改为“别人”“同事”“朋友”“其他人”“大家”“一般人”等,从而让当事人觉得和他的关联不大,最终实现隐藏意图的目的。

虽然更改了评价的角色,但实际上对方回答问题的时候,潜意识里还是容易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毕竟对方未必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即便对方了解其他人的想法,但在回答的时候,也会筛选一些与自己想法相一致的答案。

二、更改事件主体,消除尖锐感

更改评价主体一般用于提问中有“你觉得”这样的内容,但有时提问不是询问对方的评价观点时,更改评价主体就无法应用。除了更改评价主体,我们更改事件主体,将其由对方更换为其他人,同样可以实现隐藏意图的目的。

“在你的家庭里,你和你太太到底谁说了算?”面对这个问题,很多男人可能会因为面子回答:“都是商量着来。”更改事件主体的意思就是将“你的家庭”变成“其他家庭”,比如将问题改为:“你觉得现在的社会中,家庭里一般是丈夫说了算还是太太说了算啊?”面对修改后的问题,对方会相对轻松地给出答案,但现实是对方未必知道社会上其他家庭是谁说了算,因此容易将自己家庭的情况投射其中。

更改事件主体,一般而言,是将原来的事件主体由“你”一般化为“朋友”“社会”“大家”“其他人”等大众角色。

原句:“你上个月发了多少元奖金?”

优化:“你的同事上个月的奖金大概有多少啊?”

原句:“你结婚后会对妻子说谎吗?”

优化:“你觉得社会上一般男人结婚后,会对妻子说谎吗?”

磁石尝试的旁敲侧击提问


最近在磁石身边发生了一件让人悲伤的事情,虫虫的姑姑因为交通事故意外离世,才45岁,留下两个儿子,老大22岁,老二12岁。

磁石和虫虫是姑姑比较近的亲人,而且住得近,就常常过去安慰两个孩子。主要是关心老大,老二比较小,还并不明白这个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由于老大平常不怎么会主动沟通,要我们常常主动跟他聊,发起话题,问问他的想法。我有一次问他,如果你一个朋友的妈妈,也出现了这样的意外,你会去怎么安慰Ta呢?他说,多陪伴,多找人陪伴,跟Ta聊天,聊什么都行,就是需要帮助Ta从这个情绪里出来。其实我问这个问题就是采用了投射法,借着一个虚拟的朋友,目的是了解他希望被怎样安慰。他的建议,其实就是他内心深处的投射,也是他的期待。

自从听到他这个回答之后,我和虫虫就常常过去陪着他聊天,也陪着姑父聊天。聊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聊”。在聊的过程中,就实现陪伴了,慢慢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走出来。

//每日一问一答,激发无限潜能//

坚持每日写作(日更)有捷径,用 #启发日记# 解决输入不够、无话可写的问题

为什么我要发起#启发日记#?

新朋友跟写#启发日记#须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