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鲜矣仁
2019-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古原青草
巧言,体现了言语的多变,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说不同的话,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巧言,要根据时机而巧,根据不同的人而巧,根据不同的目的而巧。
令色,也是依据, 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人,以及人们的情绪,来调整自己的脸色。也是显示了那个人的多变。
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就可以看出,上述的行为是偏向于智者,而不是仁者。
只有智者才是多变的,如同水一样,他们的位次是民众的位次。民众里大多是逐利的人。因为被利益所困而格局会小,才会压制自己正常喜好和厌恶,做到巧言,令色。能把巧言和令色做得很好的人,各种利益收获都不会差的。不过这却不是孔子所说的仁。
孔子所说的仁,是象山一样,不管其是否在生长,至少前后看起来是一致的。不会今天看了是山,明天就不是山了。前后一以贯之,才是孔子所说的人的核心理念。
治国不能靠与民争利,这一点,在《老子》里面,是反复多次强调的。所以统治者,“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所以虽然孔子和老子,学说并不一致,但是让统治者成为,不与民争利的存在,这一点上他们是高度一致的。
他们的努力,都是让统治者像太阳,大地,月亮,星星那样。让民众觉得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凭借所在,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统治天长地久,而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们不自生不自灭,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被老子在反复阐述着的。这很有意思。
再回到“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统治者是这样的,是与民争利的。那么他们离衰败不并不会太遥远。所以说站的立场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不同,这一点却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