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驿站简友广场公众号:孙学镂 投稿专题

重读红楼系列:人性的自觉

2022-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孙学镂

重读《红楼梦》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子羹,黄金莺俏结梅花络。重新品读这一回目,觉得甚是有意思,本回交代了很多事情,从黛玉奚落宝钗,到薛蟠讨好宝钗,从众人再次探望宝玉,到凤姐讨喜老太太制作小莲蓬汤,从要宝钗的丫头莺儿打几条络子,还提到了袭人已经被王夫人以姨娘之规格对待等等,感觉出现了很多人,很多事,但又感觉抓不到重点,个中滋味,还需仔细品读才能知晓,深究之后,方知文章之底蕴深厚,方知作者之用心良苦:作者一直是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在刻画每一个人物,任何人物的出场都具有深意。不管从那一个视角去解读,都能够找到值得你思考的内容,这也许就是《红楼梦》久经不衰的秘密所在吧。

读这一回,我更关注两个人:薛蟠、玉钏,在我看来这一回主要在讲人性的自觉,薛蟠在自觉,玉钏儿最后也自觉了。

薛蟠人性的自觉

话说宝钗分明听见黛玉在刻薄她,因记挂着母亲哥哥,并不回头,一迳去了。这里我们就不讨论黛玉尴不尴尬以及为什么一大清早奚落宝钗的事情,后续有时间可以一一探讨。宝钗的人性里面永远是跟别人不大一样,跟黛玉完全是一个对立面的,她永远用最理性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所以林黛玉的世界里有苍苔、竹影,宝钗的世界里一定是一个蛮大方的客厅,绝不会在这种大客厅里流露出心事,一定是希望自己的世界总是充满阳光灿烂的。

其实宝钗这一天是很不快乐的,因为前一天晚上,她为宝玉挨打的事情骂了哥哥,薛蟠也因为冤枉而口不择言的说:“我知道你偷偷爱上了宝玉,所以他一挨打你就骂我。”在过去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道德指责,宝钗哭了一晚上,一早大就出了大观园来安慰妈妈,因为她知道妈妈也为哥哥的不成才而难过。跟黛玉始终处在一种孤独里不同,宝钗在最悲哀的时候,也要尽量把事情处理好。

接下来是薛蟠的表现了,大家印象里薛蟠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公子哥,是一个坏人,甚至为了抢一个丫鬟还打死过人。但在这里我或者说作者也是在为薛蟠辩护的。因为我也觉得薛蟠不是一个坏人,他所做的一切从年龄层次来看,你就会觉得只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公子哥。但在这回大家可以认真看看作者的用词描述:

薛蟠在那边听见,连忙跑了过来,对着宝钗左一个揖,右一个揖,只说:“好妹妹!恕我这次罢!原是我昨儿吃了酒,回来的晚,路上撞客着了,不知胡说了些什么,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怨不得你生气。”

其实薛蟠心里的自责比谁都厉害,其实真正的道德是能够引发内在的自责,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引发人的自觉,大家都觉得薛蟠是一个无法无天的男孩子,其实他身上也是有非常可爱的部分,他在妹妹面前有一个不安,有一种忏悔,虽然隔一段时间他可能又会乱来,但人性本来就是每一分每一秒的自我检查,不可能自觉就立马变好了的。还记得上一回王夫人和袭人在谈论宝玉的教育问题的时候,王夫人说:“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也还好,过后还是不相干,端是吃了亏才罢”,我们心爱的宝玉尚且如此,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也包容薛蟠呢。

从薛蟠的言语,就能看出在内心已经有自觉了,并且也有不安了,也许话说出口,晚上也睡的不安了。在看到后来对宝钗的关怀,没由头的要为宝钗添置各种东西,虽然这些实际上是不需要之物,但对于满足和安慰一个姑娘来说,还是很受用的。

当然这里面也表现了宝钗善良务实的一面,她从来不会把个人情绪带到事情的处理中去,也永远不会追究前面的问题,总是能够立足当下的问题,总是用善意去帮助对方往正常、健康的方向走,所以说薛蟠人性的觉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宝钗的劝诫和引导。

玉钏儿的人性自觉

这一回有些人物出场的编排是很有意思的,前一回宝玉刚被挨打完,而且外面疯传的原因是宝玉欺辱母亲的丫鬟有辱门风而被贾政毒打,而这丫鬟就是金钏儿,可偏偏王夫人就派她妹妹玉钏儿给宝玉送食,难道是王夫人的神经大条吗,按照现在的说法,宝玉是杀害姐姐的仇人,是应该要报仇的,如果玉钏儿怀恨在心,在送食的过程中稍微动动手脚,宝玉不就死翘翘了?

可作者偏偏就是这样安排了,细细读读原文,更觉有意思,作者把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编排的很到位:

刚到怡红院,玉钏儿便向一椅子上坐下,莺儿不敢坐下,袭人忙端了一个脚踏来,莺儿还是不敢坐。为什么?因为玉钏儿是宝玉妈妈的丫头,所以她坐下了,莺儿是宝钗的丫头,辈分低,就不敢坐,《红楼梦》到处都在讲礼。可我觉得应该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就是玉钏儿在跟宝玉怄气,因为后面作者要重点写宝玉和玉钏的对话以及人性的觉知,所以一开始两人必须营造一种对立的氛围,只有先有了玉钏儿的“不知礼数”,才能让宝玉有所察觉,才能联想到死去的金钏儿。

“宝玉见莺儿来了,却倒十分欢喜,忽见了玉钏儿,便想起她姐姐金钏儿来,又是伤心,又是惭愧,便把莺儿丢下,且和玉钏儿说话”,这里到底是宝玉先重视玉钏儿的感受还是先看到玉钏儿“不知礼数”的坐下才有重视玉钏儿的表现,那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宝玉是现世的活菩萨,宝玉活在世上,仿佛就是为了对人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有所不忍,本来见到莺儿是非常开心的,但是见到玉钏就想到金钏,觉得金钏的死自己是有责任的,所以就把“莺儿丢下”,他永远是这样,一定要照顾那个最需要他的人。

《红楼梦》里写人写到很惊人的地步,每一句话都跟这个人个性有关,宝玉的个性是不希望这世界上有人受伤,袭人是永远站在宝玉的立场去做人做事,所以到这里:

“袭人见莺儿不理,恐莺儿没好意思,又见莺儿不肯坐,便拉了莺儿出来……”当然这里是一个文学的手法,袭人与莺儿一定要离开,因为这场戏是宝玉和玉钏儿单独演的,外人在就演不下去了。其实也是在展现袭人的过人之处,她能体悟到每一个人内心在想法,换做你是莺儿,心里也会不满的,所以是莺儿知“礼”不敢坐还是因为宝玉的忽视而生闷气呢?,不管如何,先拉走再说。

接下来就是宝玉与玉钏儿的对话了,宝玉的问候里全是不安,但玉钏儿满脸怒色,正眼也不看宝玉,半日方说一个“好”字,这个反应其实是能理解的,自己的姐姐死掉了,传言还是面前的那个人强暴受辱而死,所以她当然是恨宝玉的,所以你应该明白作者安排她这一次送汤并不是真的为了那个汤,而是要人与人之间是有和解的可能,这也是作者心怀悲悯的思想,他觉得世间一切的苦难都是可以和解,所有人的不堪过错都是有原因的。

他们的对话过程中,宝玉一味的低三下四的讨好,玉钏儿由先前的满脸怒色,到不悦,到不高兴,再到自己也不好意思,这里真的能够体现宝玉的难人可贵之处了,宝玉的本性就是希望所有人之间都能够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情绪,没有等级观念,我错了就是错了,就该赔不是,跟我是公子你是丫头没有任何关系,此时玉钏儿也能够感觉到,宝玉是真心为她好的,也是真心在道歉的,慢慢的也就觉得不好意思了。

作者把细节写到如此惊人的地步,就这样一步步,情绪和心情松软一点,再松软一点,最后,宝玉上演了一出苦肉计,才真正调动了玉钏儿的恻隐之心,两个人才真真做到了和解,甚至宝玉还略施小计让玉钏儿亲尝一口汤,以送汤为名,最终借汤达到和解,这不就是体现了玉钏儿人性的觉知了嘛。

《红楼梦》就该这样细细去品读,逐字逐句去推敲,才能真正读懂里面的深意和有趣,每一句话,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有深意,都是要表达一种人性中的善念,一切的恶如果深究其原因,却都是能够理解和包容的,达到人与人的和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