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每周读一章齐悦梦想大型社群

读书《精进2》用迁移跃入求知的通途

2019-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史远方

(40)2019年第31周.精进2.迁移跃入求知的通途

2019年8月3日 08:28

写在前面:这是个人每周读一章活动的第40次打卡,2019年第31周。我决定每周读一章书,坚持十年以上。

本周学习的书目是《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本章题目为《第6章迁移跃入求知的通途》。

01 维克牢怎么被发明

瑞士人乔治·德·梅斯特拉尔(Georges de Mestral)带着他的爱犬爬山时,被山林中的牛蒡子搞得心神不宁。这些牛蒡(英文通用名Burdock,学名Arctium lappa)的果实,不知何时在他的裤子和狗毛上粘了一大片,他不得不费力地把它们一个个摘下来。不过这位喜欢创造发明的工程师并没有一味地抱怨,他想到了带几颗牛蒡子回家,家中的工作室有显微镜,可以拿来好好研究一番:为什么这些小东西有这么强的黏性呢?
这是1941年的一天,梅斯特拉尔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牛蒡子表面的微观结构:数以百计的小钩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正是这些钩子能够轻易地穿过织物或者皮毛的空隙,从而把它们牢牢粘住。这正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牛蒡竟然进化出了这样一种结构,其进化优势是,丛林中的小动物常会粘走这些果实并带到不同的地方,无意中便成了牛蒡种子的传播者。
而梅斯特拉尔想到,这种结构不仅在自然界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人类社会也会派上用场。于是他花了几年时间来研究如何仿制出相似的结构,终于发明出了以小钩子和小套环为上下两面的搭扣模式,并于1955年获得了专利,随即投入大规模生产。这就是今天无处不在的“维可牢”(VELCRO),它以轻便、牢固、易用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例如童鞋就普遍用维可牢做搭扣,因为小孩子还不会系鞋带,维可牢就成了更便捷的选择。维可牢甚至还被带到了太空,在失重的空间站里,用维可牢来固定各种小物件是最简便的解决方案。

02 分形几何的创立过程

分形几何的创立者、数学家曼德博罗(Benoit Mandelbrot)追溯自己的思想起源时,谈到自己是被一个问题所迷住:那就是如何准确地测量一个地方的海岸线。我们知道海岸线是弯弯曲曲的线条,不可能是笔直的线段,而要知道这样的曲线长度为何,实际上是跟我们用什么“尺子”来度量有关。假设现在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的度量单位是1000米,另一把尺子的度量单位是10米,然后拿它们分别去测量某一个海滩的海岸线,结果会是大相径庭,后一把尺子因为能观测到更多细小的曲折,而能得出更长的长度。如果再假设存在一把度量单位是1厘米的尺子,那么测出的海岸线长度显然会更长。
1967年,曼德博罗把这一发现写成了一篇简短的论文,发表在权威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名为《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统计自相似和分数维度》。到了1977年,他又创造了“fractal(分形)”这个词来概括他的这一新思想。到了1982年,在他出版的新著作《大自然的分形几何学》里,他从自然界中找到了很多具有分形特征的事物,除了海岸线外,还有星系、岛屿、河流、树木等等。他发现,分形几何在描摹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时甚至比欧几里得几何更加贴切。

03 齐如山的标准“合理”与“美观”

齐如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戏曲家,著作等身,而且他还是梅兰芳的师友和创作伙伴。1913年,19岁的梅兰芳已经在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此时,台下有一位特殊的观众便是齐如山。年长梅兰芳19岁的齐如山已经在欧洲留学五年后归国,在戏剧方面非常有造诣。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后,他写信给梅兰芳,在表演方面给出了很多专业建议,让梅兰芳深受教益和鼓舞。在齐如山写给梅兰芳的100多封信中,有几封收录在《齐如山文存》一书里。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足下才十九岁,方在英年,诸事正应努力迈进之时。每演一戏,必要察该戏之情节,该人之身份。以表情论,某处应添何种神情,某处应添何种身段;既添之后,要审察其是否合理,是否美观,观客是否欢迎。比如近来某旦角演《醉酒》,有鼻嗅花香,及快跑急转之身段。按杨妃醉后偶嗅花香,亦颇在情理之中,但臀部高抬极不美观,此即为合理而不美观之身段;至快跑急转等身段,虽亦不难看,但以杨妃丰满身躯,且在醉后,何能有此剧烈之动作?此即为美观而不合理之身段。仅举一戏,余可类推。”

04 对“如何把一件事做完美?”的思考

在“如何把一件事做完美?”这样的问题之下,他就可以开始自己的迁移式学习之旅。他可以去考察各行各业能把事做完美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思考他们的心得,然后去想,就自己的主业来说,怎样能把事情做完美。

比如说,就制作乐器来说,机器制作的乐器不可能比由经验丰富的工匠用手工制作的更加完美。为什么呢?你可以试着思考这样的问题。吉他制作大师斯特芬·索贝尔(Stefan Sobell)的回答是,最基本的理由是,只有人,才能挑选出制作吉他最适合的木头。每一块木材的音色都是不一样的,每制作一把新的吉他前,他都需要在众多的木材中进行挑选,用指节敲打木材并且倾听其响声,这关乎这位匠师的手感、听觉和审美品位,绝对是机器不可代替的,然后在加工木材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很多类似的操作。这就决定了手工制作的吉他才可能是足够好的吉他。

从这个故事中,你能收获什么启示呢?一个基本的启示是,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好,跟你选择的素材是直接相关的。你需要挑选出足够好的素材,并且你要有能力判断出相似素材之间细微的差别(本书第一章就讨论了分辨差别的技巧)。很多人对自己工作的理解是,每天或者每周都在重复做相似的事情,这种理解可能并不准确,因为有可能你做事的流程虽然类似(就像制作每一把吉他的工序是一样的),但你要处理的对象(或者说素材)是有差异的,而你只有敏锐地识别出这种差异,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你的应对方式,才可能把你的工作做到完美。

这是尾巴。


PS:阳志平老师说:在任何时候,精读一章错不了,它是一种性价比极高,并且容易坚持十年以上的方法。我准备通过每周读一章书的最小行动,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日拱一卒向前进。以十年时间尺度自我修炼,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盈而有趣。


精进2.第6章迁移跃入求知的通途
精进2.第5章进化洞悉变与不变的法则
精进2.第4章限制唤醒沉睡的创造力
精进2.第3章组合理解万物构造之法
精进2.第2章层次潜入知识的深海
精进2.第1章视角观察之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