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运背后的“真相”
接近年尾,被誉为人类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徒——春运(“春运”百度百科介绍是: 春运是指农历春节前后组织的的大规模旅客运输现象。由每年农历腊月十五到次年正月二十五,共历时40天),已蓄势待发!
在这历时40天里,人口流动占据了世界一半左右的人口,相当于我国举国进行两次大迁移的人口流量。中国“春运”的数据已被收录到《世界纪录协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周期性运输高峰记录。根据有效的记载从1994年开始到2016年,“春运”期间的人流量从12.2亿人次上升到29.1亿人次,在20年里“春运”人流量上升幅度达239%,同比1994年增加了129%。平均每年还在亿人次的不断递增。
春运产生的背后原因是:“春节”。这一重大节日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亲情、家人、团聚、幸福。春节是中国人美好的传承,中国人对家庭的观念就是: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地,心中充满的都是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而春节这一节日就是最好的体现,无论家人有多远,都会在“除夕”这一天回来,家人们坐在一起,吃一顿温暖而又幸福的饭菜!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运,不仅是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是每个个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事实反馈。
这是中国人一年当中的最期盼的日子。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交通运输都在为迎接春运的到来,有条不紊的准备着。以求保障每个人都能安全的“回家”。
在这个节日背后,也是社会制度、经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挑战,安全运输是一等一的大事,国家政府和有关机构都会提前做好准备,社会资源都会充分利用起来来满足国人春运期间的需求。但是每年依然还是大大超出了之前的预测标准。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的协调、管理,是对社会运转机制的一种考验。
关于“春运”产生的还有另一个原因,经济发展不均衡是最直接的诱因。我们先来看下面两张图表:
从上面两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1994年到2016年这20年间中国的GDP整体都在不断在增长,并且保持在增长率5%以上的水平。再从全国经济发展来看,我们把中国分为八大经济区,除了大西北经济区、东北经济区除外,其他经济区经济增长速度强劲,尤其是东部沿海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与北部沿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十分利好。
但也造成了经济不平衡的局面,沿海地区积极发展迅速,内陆西北,西南等地区经济滞后,但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有关,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所以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城市运转机制不健康也是在整个调控当中。
在这一因素下,导致其它经济偏弱的地区的劳动人口偏向沿海这几个经济区域,人口流动的方向在这几个区域特别集中。对所在地区的社会资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负担,甚至超负荷运转。那么中国人固有的家庭观念和传统,也在一些重大节日中完全凸显,例如春节。
返乡潮,在春节是可以说是叹为观止的,成了整个社会人人都会关心的话题。这几乎成为了几个经济发达地区的周期性社会事件,劳动人口的流向从流入地区地返回流出地区,所带了的交通运输压力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春运的工作也成了整个社会的头等大事,国家政府布局全国,整体规划,各区域联动,积极调动有限资源,以保障春运工作顺利完成。
这种由于经济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是可以得到改善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供给侧改革,深化区域发展,把各地比较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事实上国家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这一规划目标。
最后我想说的是,经济的发展是根据消费需求所决定的,有了需求,才会有了投资的契机,有了投资才会实现社会的良好发展,需求是最前端的,也是最需要关注的。所以如何推动地区经济建设关键的问题是发挥地区特色,从消费需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