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碎碎念的日常

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幻想

2016-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落枫晗3104

【关于理想】

人生,就是理想毁灭过程中陪自己走过喜怒哀乐的时间。没有人可以逃避这种毁灭的存在,除非其本身没有理想。坚持理想的代价可以用什么程度来衡量,至今无人知晓。只是收获了内心的残缺,以及现实的窘迫。而那些听话的孩子,所谓听话的孩子,是否一定会收获那份纯真的理想,亦不得而知。

有时,这种理想的坚持,在回过头看的时候,显得如此单薄,如同纸片一般,一戳即破。究竟如此地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在这个气氛如此浮躁的世界,生存显得如此地艰辛,对成功的定义也显得工具化起来。理想虽被每每赞许式地提及,却显得缺乏实感。坚持理想的故事被称之为热血,被一个个少年推崇。而这些生活在社会这个笼子里的少年,如今要仅仅依靠这种故事填充自己的理想,却很少有人勇于或者有机会实现它们,真的是一件令人怜悯的事情。

所以,理想的悲剧从现实开始,到生命终结。理想本身起源于一个幼稚的想法,结束于人们对平凡的认同。这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重构,抑或是对社会性流动的渴望。这种流动逐渐成为一个人对生活空间的扩展。居所,也就是容身之处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时间无法与之相比。社会流动的本质不过是人们欲望的表象。这种以物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以及所展现的阶层,逐渐被一种新的空间秩序所占据。它不仅表现为能够支付自身所生活的空间范围,更是一种资源获取过程中所需的空间。这种空间不能以维度来衡量。

社会的发展,人们财富的衡量标准,似乎都是以生活空间的膨胀为标准。这种标准既有非制度性,又是历史性的延续。因此发展至今,在无法摆脱传统束缚的人类仍然适用。在自然界走向扭曲的这种生物,人类有了居所,不再因捕获不到食物发愁,拥有了更加高级的智慧,也便有了将扭曲合理化的思想。

对生活空间的渴望,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与其他类型动物争斗过程中失败的报复和反扑。这种快感被人们潜意识支配着,并随着对自然界的进一步征服,出现了主观能动性和人定胜天的天真想法,依靠智慧便能获得成功,是人类最幼稚的自信。

所以人类的生活空间的获得,成为了如今的物质基础获得能力展示之一,理想状态下的生活,是否充满了对生活空间的向往,因人而异。因此,理想是一种人类经过变态扭曲的心理后造成的臆想,有了智慧和工具以后,在征服自然的假象背后逃离了残酷的生存方式的产物。

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幻想

【关于读书】

人类有了智慧以后,开始挑战大脑的极限。当记忆、学习等字眼用科学的术语来描述,就注定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轻视和怠慢。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以此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看似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企图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去解释这个世界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使人们产生了对与自然界能够很好互动的幻觉。而社会科学,更多的是精神病人们为群居动物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性的行动逻辑。自然科学本质上是将自然界当做小白鼠,而社会科学本质上是将人类本身当做小白鼠。同之前的非科学时代相比,看似拥有了逻辑性和合理性,本质上并无区别。

而教育,或者说得动听一些,读书的作用,就是让后代们继承臆想中的产物,同时附着上意义这个标签,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简单地学习了生存,而高级动物则学会了如何将生存打破,如何将死亡留存。这种行为逐渐变成了习俗,延续下来,形成了人类的传统。

人类关系的维持,也成为了学习的一个方面。如何稳定社会结构,维持社会阶层的秩序,都需要依靠社会关系的维持。从传统到现代,依靠物质的交换作为人类关系的维持成为了最主要的方式。这种极其稳定的方式逐渐成为了累赘。以情感作为沟通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安全感,他们必须通过对物质的极端不屑来表达情感的坚固。因为人类找不到其他的方式来表达其情感,只有交换才能满足他们对情感的表述。这种苍白的表达方式同求交配的公猩猩给母猩猩一串香蕉无异。因此这种具有生物性质的行为被人类社会涂上智慧的结晶之后,更显得合理和自然。

读书,可以训练人类大脑的运动,通过科学性的学习来获得与同类互动所用的语言,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不断重复和强化大脑运动,思考自身、社会和世界。通过读书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结果,是一种表面的同化,而在那些规则背后,充满了大量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只是人类对罪恶欲望的强化体现,将这种罪恶欲望压抑住的读书,对这种违背戒律的惩罚,也充满了固化性思维。失去了自由,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罪恶,而是人们在狭小的空间内,重新用大脑的运动去思考如何重新获得自由,以及更加高端的犯罪。

在这里,读书并不是一无是处,读书的本质,是将生活在集体的个人同化的过程,这种同化如同洗脑一般,将某一些个人获得的臆想变成了普适性的知识,然后进行世界性的传播。这些表面上看似合理的知识,在与外世界沟通过程中存在着重重障碍,以至于我们至今无法对外面的世界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并不是人类知识的局限,而是我们本身未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宇宙之中。

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幻想

【关于情感】

维持人类的关系,用情感来表达并无异议。理由很简单,如果连情感都不存在,就像人类将自己的遮盖物褪去,露出赤裸的身体在其他成员面前,是一种羞愧和无知。而情感又分为几个等级和种类,这同社会结构下的阶层类似,存在着亲疏远近,层次分明且有别。这种情感的划分,同物质给予多少有关。更重要的存在,是血缘关系的维持。一个生物性的行为得到的结果,用非生物性的逻辑去解释,看似不合理,实际是将母性的本能美化成为一种美妙的情愫,称之为亲情。一切依靠血缘关系来维持的情感,都可以成为人类群居的理由,并以此来通过两个血缘关系的家族中某个或者某几个成员之间的结合来扩大生活空间的范围,这种看似是一种智慧,实际上是一种本能的交换。在偶然间,两个家族的某几个人身体的结合,造就了两个群体的融合,这种偶然逐渐发展成必然,最开始并无存在婚姻和家庭的意识,后来通过一些规范性和道德性的束缚建立起来的所谓的家庭,形成了当今社会最基本的元素。

家庭的建立,在今天,更多的是两个家庭的融合。这种融合体现在物质方面,就是拥有自我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的确立,标志着两个人独立生活能力的确立。当今中国社会,依靠父母的积蓄获得自身独立的生活空间,并不表示两个人有足够能力独立生活。这种情感的维系似乎偏离了轨道,一些判断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又形成了不同的认同心理和生活方式。

用钢铁和水泥构筑的生活空间,已经途有群居的表象,用钢筋来维系人类群居的生活空间,是冰冷和惨淡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存在于键盘之间的互动,听筒之间的交流。超越了地理空间的社会关系的维持,方便快捷。而生活在同一个生活空间的人类,却避而不谈,敬而远之。这种情感关系的维持,不存在一丝物质的交换,仅仅是一种个人式的生活方式,同读书期间宣扬的集体性普适性的知识格格不入。这种社会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矛盾,构成了现代人类社会。

因此,面对冰冷的世界,人类只能依靠家庭来维系最基本的情感。在一个个社会网络中,人们的不安全感同蜘蛛网一般,牵动着每一根神经。因为人类无法依靠个体生存于自然界的本质造就了其必须拥有群体,但这种冰冷的建筑中勉强形成的集体又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这种矛盾存在于整个社会事实中,也存在于人类的脑海中。个体的自由主义在当今社会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人类却忘记了自己是离不开集体的动物。这种令人发笑的思考,到头来只能禁锢了人类的思维,使其陷入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怪圈,甚至去妄谈理想和情感。强调集体主义的群体同强调个人主义的群体之间的区别,也就构成了所谓的意识形态。

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幻想

【关于结尾】

由于自身就是一位精神病患者,所以幻想中的话语,毫无逻辑和理论依据,就当作是一场无人观看的表演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