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读百本,不是梦!
![](https://img.haomeiwen.com/i5368811/c55853f8341363d0.jpeg)
《和甘伯伯去游河》《看,脱光光了》《青蛙和蟾蜍好朋友》《存起来的吻》《我要一个新屁股》《威力和朋友》《抱抱生气的小水豚》《隧道》《精灵和鞋匠》《青蛙和蟾蜍好伙伴》《青蛙和蟾蜍快乐时光》《青蛙和蟾蜍快乐年年》《德国专注力养成大画册之找形状》《好想吃榴莲》《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梦工厂》《公鸡的新邻居》《好馋嘴的妈妈》《跑得太快的斑马》《你是我的爱》《怕浪费婆婆》《晴朗的一天》《小魔怪要上学》《一口袋的吻》《有些时候,我特别喜欢妈妈》《有些时候,我特别喜欢爸爸》《会飞的抱抱》《妈妈的吻》《小熊不刷牙》《罗伯生气了》《三只捣蛋猫》《我不跟你走》《河狸别急》《方格子老虎》《我会说不》《我有耐心》《我爱大笑》《我能分享》《玩什么听我的》《我要长大》《长大做个好爷爷》《问问熊先生》《哈利的花毛衣》《阿文的小毯子》《不一样的1》《咕叽咕叽》《子儿,吐吐》《哈利海边历险记》《小白找朋友》《小老虎的花衣服》《小老鼠找新家》《换妈妈》《胖石头》《杰克和魔豆》《溜达鸡》《公主怎么挖鼻孔》《一直爱你,永远爱你》《小机灵和小迷瞪》《慌张先生》《安格斯迷路了》《安格斯和鸭子》《樱桃树下的蛋》《玛莎和熊》《小猫头鹰》《宝贝,明天见》《小报童》《蓝耳朵的兔子》《小黄鸭奇遇记》《月亮熊》《大黑狗》《咚咚咚!是谁呀》《多多老板和森林婆婆》《逃跑的煎饼》《妹妹的大南瓜》《爸爸,我害怕了怎么办?》《帽子小屋里的孩子们》《母鸡为什么过马路》《深夜放屁大赛》《生气王子》《糖果屋》《世界上最美丽的妈妈》《小石头变变变》《好奇的小石头》《999个青蛙兄弟大搬家》《流浪狗》《月亮,晚安》《索菲的小葫芦》《我去找草莓》《加油!小老虎汤姆》《好奇的乔治和黄帽子》《这是谁干的》《我是小花匠》《幸福的大桌子》《伦德和狗狗》《和我一起玩》《青蛙变变变》《球阿姨的院子》《阿兔的小瓷碗》《害羞的小裁缝》《我的秘密朋友阿德》《逃跑的小火车头》《散步》《你们都是我的最爱》《绿眼睛》《喵呜》《不是我,是狼》《渔线的另一头》《偷蛋贼》《你早就该回家了》
以上是在这个七月里,我陪不到五岁的多多一起读过的绘本,共计110本。
“阅读很重要”是老早就挂在嘴边的话,曾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说给自己听,说给学生听,说给学生家长听。
但做为家长的自己却没把“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口号落实到行动上。三岁之前的多多很少读书,读得也自由,哪天心情好又有时间,就拉着他读上一本。他也听得随性,有时安静地倚着,有时在地上床上沙发上打滚,我也没制止,全然是“随他去”的心态和架势。
我隐隐觉得阅读有力量是在他三岁时,我给他读《小真的牙齿》和《肚子里的小人》之后,督促他刷牙和禁止他乱吃东西不再声嘶力竭或动用武力,只需跟他讲“如果不刷牙,牙婆婆会撬你牙齿哟!”“乱吃乱喝不健康东西,肚子的小人会难受的!”然后让他想一想,自己选择。结果都是“我要刷”“我不能吃(喝)”,我开始无限认同并相信:故事育人的非凡能量。
但从“懂得”到“做到”真的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因为日常琐碎,又因自身惰性,在他三岁到四岁的一年多里,只断断续续读了《幼儿画报》《小鸡球球》《大卫》等系列小书。这时的他只是对读书不反感,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兴趣。
做为一位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阅读者。
但“懂得”跟“做到”真的不是一回事,真的需要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口口声声说多读书,其实私下里不读书或读很少的书的老师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而我,就是这个庞大群体中的一员。
还好,有觉知,哪怕是“后知后觉”。
觉知的关键是行动。
多多四岁之后,开始有意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每晚临睡前的十分钟,一本绘本,读完就关灯睡觉,他倒也乐意。
慢慢过了两三月,开始读两本,他睁大眼睛听,听完还有模有样地要求给他提问。
就这样不间断,哪怕再晚,不管去哪儿,睡前十分钟的读保持住了,形成了习惯。
随着暑假的到来,我的时间开始充裕起来。我想做个小试验:对于阅读,从“懂得”到“做到”的路到底有多长?
一个七月,共31天。除了有天晚上去姥姥家回来得晚,困得实在睁不开眼了没有读之外,剩下的30天,一天没落。
看起来好像挺“硬性”,其实不然。从刚开始每晚两本,到后来每晚三本、四本、五本……有天竟然一口气读了8本,他还想继续,最后我躺在沙发上,假装“累死”才得以结束。
看吧,读书会上瘾。
但在走向“上瘾”的路上,有刻意为之,也有随性任之。
最初要有阅读时间的制订。不要太长,要利于长期坚持,我给多多的时间限定是十分钟,十分钟里我读你听,无论你怎样听,没有要求。
然后要有阅读书目的保障。通过前期观察,我发现多多特别喜欢读故事性很强的绘本,要有生动的情节,还要有可爱的人物形象。于是在选择绘本时,我偏向于这一类,不太在意它有没有获过大奖,是否有名家推荐。
接着要有随时读给他听的耐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大量听读,晚上的那段读书时间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的听读需求。他开始偶尔在早起时、午饭后或无聊时,拎起书凑过来让读给他听,他才不管此时的你正在干什么。反正就是要读给他听,这时只得放下手机,压住火气,轻柔地读给他听。
变化一定是在行动之后,哪怕是挪移着前进,也足以欣喜。
在固定阅读书目,提供喜爱书籍,耐心陪伴阅读都做到之后,多多开始喜欢阅读,每读一本书他都有模有样地用小手指着念书名。
最近的几天,我开始尝试用读书来做奖励,比如今天表现好,晚上的阅读时间便奖励多读一本。他很开心,嚷嚷着要表现好好,多奖多读。
我想让阅读成为他生命里最崇高的奖赏,我知道这又是一条更长的路要走……
回想这一个月的持续伴读,还有重要的两点不得不说。
一是享受其中。那些一起读过的绘本每一本我都喜欢,“青蛙和蟾蜍系列”读了五六遍,每一遍都温暖愉悦;《长大做个好爷爷》边读边红了眼眶;《深夜放屁大赛》读完不禁为作者的奇思妙想拍手叫好……我读给多多听,更读给自己听。在这些动人的故事里驻足,与这些可爱的角色对话,是如此的美妙自在!于是每天的伴读便不是负担,而是温馨又美好的时光。
二是不要着急。亲子共读的目的是成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灵滋养和精神洗礼。是极其漫长而又遥远的路,靠一行又一行的书页去丈量。在这个过程里,要有“只去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唯有此,才能有读了很多书,眼前这个孩子仍未变化时的淡定和从容,才能有在共读路上且行且欢喜的执着和坚定。
常在不同人的文章里读到“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也把摩西奶奶“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记在心头。只是当面对真实的生活,具体的人和事件时,难免会带着旧有的习性和惯有的方式去应对:会拖沓、会懒惰、会沉溺、会找借口、会自我安慰、会懊恼悔恨然后再一如既往……
终究需要对抗,与自我、与时间、与琐碎的生活。
终究需要走上一条路,与内心、与信念、与不死的灵魂。
终究需要去做梦,与远方的人,与近处的事,与活着或死去的万物。
站在七月的尾巴上,要给八月答案:
关于亲子共读,
从“懂得”到“做到”的路到底有多长?
你试一试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