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吾国与吾民》有感
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用英文写成的一本阐述中国人民的特性、精神状态与理想,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的著作。在阅读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写作背景与目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那个动荡混乱的中国社会,一个庞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显得模糊而朦胧,让人无所适从。在赛珍珠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近来有一种新的倾向,这是一个重要的运动,就是青年学者底对于本国的热心探讨。”当时的中国知识青年正处于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在精神上处于矛盾与痛苦的挣扎中。而此书则为现代的中国人解决了这个疑窦,为他们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为西方人提供了一条洞察明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渠道。
这本书由上下两部构成。上部为基本要素,有中国人民的总括、中国人的德行、心灵、人生理想四部分。下部有妇女生活、社会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及生活的艺术五部分。正与此书名“吾国与吾民”相同,上部侧重于阐述中国人的性格特质,下部侧重于对中国社会几个重要部分的总结。
然而我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远远低于阅读前的心理设想,主要有以下两部分原因。首先是因为书籍版本的选择,因为林语堂先生是用英文写成的这本著作,则阅读原版本就对于我有一些难度。而此书中文版是由黄嘉德先生在同时代翻译而成的,因此译文采用的是民国时期流行的文白夹杂的新文体,在用字用词以及语序上都与现代语言有较大的不同,这就给阅读造成了理解和思考不流畅的困难,使我在阅读中不断地需要费力理解其含义而不是直接地进行思考。其次是由于我个人在阅读社科类的专业书籍时比较倾向于逻辑线索比较清晰的著作,比如在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时,我非常喜欢其中说理阐述时清晰的逻辑思考,费老对于一个观点的陈述的清晰程度使人头脑清楚到可以随笔写下文章的逻辑结构,而这本《吾国与吾民》可能是由于其陈述的复杂性使其不能做到清晰的逻辑性。同时,虽然林语堂先生丰厚的知识功底使他在论述时能够随时援引许多例子,但是在阐述现象的同时少了一些对其形成原因的解释和追溯。
此外,我对于书中某些观点持保留意见和怀疑态度。例如在《徇私舞弊和礼俗》一节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的本质里头,深深伏有一种根性,吾们愿意为自己的家族效死,但不欲为国家而死,更没有一个人肯为世界而死。”不知道是因为我并没有领悟书中的本质还是未到能够理解的程度,我认为这句话这个观点未免有些偏激、不全面,倘若中国人中没有愿为国家而死的人,那么就等于否定了那些自古以来的民族英雄以及抗日战争中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的动机,而认为他们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家族利益而去做的。但是我相信自己需要和此书一起沉淀,也许某一天再次捧起此书时,就会理解书中的观点,也会有新的感受。
当然,此书中有益的内容远多于我阅读中出现的的问题。于我而言,从书中讲“中国人之德行”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这两部分收获颇多。中国人的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知足、保守性等性格,在一般人看来似乎都是好的德行,但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其消极的影响,林语堂先生认为“它们麻痹了中国人的组织力”。这样的观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使人有眼前一亮之感,为思考提供了一种新视角,让我们得以反思自己身上的某些自认为是好的性格是否反而阻止了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认为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能让我们透过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现象看到其本质,参照历史上的因果,借期理解当代人生的意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历史的意义乃始见伟大,它被称为人生之‘镜台’,它反映出人类生活的经验,俾资现代人民之借鉴”,此书亦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