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读书让生活美好单读空间——我...

单读空间第(二十三)期

2018-12-21  本文已影响2人  单读空间

156.《隔壁女子》



隔壁的女人,是个妖娆而有风情的女人。薄薄的墙壁,将隔壁的秘密泄漏无疑。那个酒店的妈妈桑,拥有一个声音动听的情人。隔壁的这边,是一个终日踩着缝纫机的平凡良家女子,听到那个声音--那男子爬谷川岳所经的地名,像一把琴弦,一点一点撩拨着她的心。什么都不知晓,她就奔着他去了--以为是自己一生难得的--爱情。爱情抑或偷情?上山抑或在山下徘徊?人性五色,有时连我们自己都难以看得清。

  向田邦子在该书中说:“女人一旦结了婚,这两样就全都失去了。不能够爱上别人,谈恋爱也成了滔天大罪,在以前甚至会被杀头。结了婚的女人,都是做好赴死的决心才谈恋爱的。”

(日本)向田邦子 

  向田邦子(1929-1981),日本着名电视剧家、随笔家、小说家。

  她是日本收视率最高的剧本作家。她的电视剧以绝妙的对白、巧妙的构思被称为“向田电视剧”。日本最高荣誉的编剧奖“向田邦子奖”便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1980年,她以三篇短篇小说《水獭》、《狗屋》与《花的名字》荣获第八十三届直木奖。这在直木奖中至为罕见。

  她以令人扼腕的方式猝然离世。1981年8月22日,她乘飞机自台北松山机场至台北高雄国际机场时,因空难丽丧生。

  向田邦子是日本人的国民偶像,即使已逝世三十余年,其经典剧本仍一再重拍,大学为她设立研究所,出版社甚至为她设立电视剧本奖。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称向田邦子是“大和民族的张爱玲”。

向田邦子的作品绝大多数都与家庭有关。家庭似乎是她心里的一个结,是情结,也是心结。她对家庭难题的体悟特别深刻,这应该是出自她自己的人生经历:向田邦子的父亲性格暴躁,中晚年曾经有外遇,因此她的母亲在婚姻中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更复杂的是,向田邦子也曾经是他人婚姻的介入者,这段秘密感情持续了很多年,她极力向家里隐瞒,这期间她一直都住在家里没有搬出去,然而这段不伦恋最后似乎是以男方自杀告终。后来的向田邦子断续有几段感情,但是终身未婚。

  在三十五岁之前向田邦子一直都住在家里。不论经历怎样的情感风暴都一直住在家里,写剧本的工作再繁忙也还是住在家里。这件事让我寻思很久,换作是我一定会搬出去的吧,大部分的人也一定会选择逃走吧。她为什么愿意留在家里忍受那些吵吵闹闹呢?她为什么愿意面对冰冷紧绷的父母关系呢?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一点答案,在《核桃里的房间》这一篇故事里,我看见仿佛来自作者的某种告白。

  关于家庭,我们能说的实在很多,但真正说得出口的,却又出奇地少。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除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之外,大概就是家族血缘的关系了。即使它看来微不足道,即使它只是一种称谓关系,即使它仿佛随时都可以弃之不顾,但是那些真正将它弃之不顾的人们,心里总是多了一个冷飕飕的空间,多了一个难言的遗憾。

  家庭给我们爱和温暖,也将我们绑在一起为彼此的棱角受苦;家庭在我们患难困顿的时候给予支持和保护,也在日常的小事里叫我们烦恼。我们在这种关系里打磨、磕碰、捏塑、凿刻、修剪,一再地被规驯,依着它的形状成长,它的好与坏都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在家庭里我们学习最基础的社会关系,我们学会信赖,也学会了欺骗;我们彼此照顾,也彼此埋怨咒骂。夫妻之间的咫尺天涯,亲子之间的难言之隐,手足之间的明争暗斗,这些隐藏在日常细节里的地雷,随便一星火花就足以炸碎全部的表象。碗也砸了,桌子也掀了,门也摔了,人也打了,再难听的话都说了。

  然后,过两天,大家又把碎片拼凑回去,缝缝补补,若无其事地在屋檐下妥协了,连道歉也省了。大家继续开桌吃饭,继续看电视吃水果,继续把日子过下去,门口的×寓牌子继续撑着脆弱的门面。泛滥的河流回到河道,既然是河流就得继续流下去,这就是家庭生活。

  当然也有回不去的时候,父亲去上班之后突然就失踪了,四处寻访之后发现他过起另一种人生;某一天发现一个与自己长得极为相似的人原来是父亲在外面的私生子;姐妹共抢一个男人……种种的意外,一再地挑战家庭的意义。

  这本书讲的是这些回不来的时候,一些抛弃、背叛、欺骗、隐瞒的故事,分崩离析的故事。当家庭的表象再也无法维系,在冷冷的幻灭里,向田邦子写出了另一种的家庭温情,一切都在无言中被原谅了。


157.《白色猎人》渡边淳一



《白色猎人》是极具“渡边式”心理分析特色的日记体形式的小说,展示出日本传统文化中对“极至”的狂热追求,以及对往生超然冷漠的民族特征。

       主人公是身为外科医生的富家女,美艳迷人,身边围绕着众多追求者,但华丽背后躲藏着狰狞——在她天使般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沉沦的心。少女时代的伤害,导致她产生了畸形的报复心理,并以虐待其他女性为乐。她错误地认为“破坏才是美,死亡才是爱……所谓爱就是自私,就是独占,就是据为己有。”在不断寻找猎物的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位芭蕾舞女演员,为捕获对方,竟不惜卑劣地制造医疗事故。在自我挣扎与无以伦比的痛苦中堕入心灵渊薮最深处,被毁灭之爱最终改变了人生。

       该书对日本女性心理动因的把握、剖析极其细腻到位,充满现代写实主义的惊人魅力。同时,作者还严肃地批判了当代日本的婚姻制度和女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对于小说中某些敏感的性领域的描写部分,作者运用了高超的叙事技巧,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予以恰如其分的表达。

158.《伊斯坦布尔的幸福》



故事起源于一场“荣誉谋杀”。

     十五岁的土耳其乡村少女玛丽,被身为族长的大伯强暴后,又痛苦地发现全家人一直在等待她用一条绳子自决……她能否有机会逃过此劫?

     年轻的突击队员西玛尔退役后,带着父亲交给他的神秘任务来到伊斯坦布尔。昔日的勇士却黯然发现自己在这座大都市里犹如白痴。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渐渐浮出水面,濒临崩溃的西玛尔如何面对自己的信仰?

     中年教授伊凡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却时时忍受着精神上的极度空虚与孤独。终于,他毅然抛下一切,只身漂泊大海,寻找自己的救赎。

     在传统与现代观念激烈冲突的土耳其,三个同样面对生死存亡的人在海上相遇,开始了一段充满憧憬、怨恨、欢乐、猜疑与疯狂的奇异旅程。

哲理、人性篇

  “等到问题无法忍受的时候,才会求到解决办法。”

     “公鸡为什么不叫了,阿婆?”

  “公鸡总在叫呢,宝贝——有人能听见,有人听不见。”

  “我听不见。”

  “因为你不想看到天亮。”

     一个人能不能彻底变成另一个人,开始新的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来到他的死敌屠格涅夫面前,说他想对屠格涅夫坦白一件事。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信任,屠格涅夫一时大惑不解。

  “我曾经在一个浴缸里诱奸了一个九岁的女孩。”陀思妥耶夫斯基直言不讳地说完,然后便转身离去。

  屠格涅夫听了一愣,便问道:“为什么告诉我这事?”

  “好让你知道我是多么鄙视你。”陀思妥耶夫斯基答道,头也没回。

     “那你想要什么?”

  “我?知道,但这就是最迷人的地方——你不知道生命会为你带来什么!”

     和许多人一样,伊凡在黑夜是堂吉诃德,到了白天就成了桑丘·潘沙。

     如果我不走,我活不过明天。我必须是要么走,要么自杀。这两个选择我只能挑活下去。

  我的根基动摇了,仅仅是为了能够呼吸,我必须另找个生存的地方,在那里成为真正的自己。

     “我被波浪卷走了,”他心想,“还把别人都拖在身后。”

  说到底,人算什么——不过是个眨眼间就会死掉的动物。

     周围有磷光、盐、鱼、风、太阳,以及诗人荷马所谓的黑暗如葡萄酒的大海,他能够解决所有问题。若是没见过爱琴海的各种情绪,就不会理解为什么荷马要把它说成是“深酒红色的海面”。

  他抛弃了所有的人类行为方式,选择独处,使自己脱胎换骨。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自豪,因为那是每个人的梦想,但很少有人敢于这样做。如今他无比自由,就像在帆船上方盘旋的海鸥一样。独自一人在茫茫的爱琴海上,举杯祝贺自己的新生,这将是一个充满冒险、充满未知数的新生。

  教授终于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不会在昂贵的扶手椅里和床上倒下死去。不会有救护车载着他穿过小区奔向医院。他摆脱了电脑化的生活,那种生活充斥着银行账号?分类系统、税务记录、胆固醇测量、卡路里计算。过去为了遵守社会规范,保持清醒有条理的头脑,压抑灵魂的风暴,他把自己人生中很大一部分浪费掉了,现在终于有了时间好好弥补一下。

     爱琴海充满了奇迹:变化莫测的海水颜色,傍晚从云里射出的奇幻光线,变化丰富的味道……那是一种令人迷醉的香味,激励人去做各种狂放异常的事情,让人觉得活着就是幸福。

     他觉得自己既不是土耳其人,也不是希腊人。他就是个人,就想享受大海。相邻国家之间炫耀武力的游戏搅扰了他的宁静——就像搅扰了附近海岸上吃草的山羊。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知道?变了自己的人生之旅是对的。他能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内心涌起了无限喜悦。

     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一切,甚至人的思维。

     让他产生改变自己生活的那种欲望,并非直接来自对于死亡的恐惧,而是来自没有创造任何有意义的东西、没有留下能表明自己存在过的哪怕最微小的痕迹而死亡的恐惧。

  “我们深陷于追求外在价值的活动之中,以至于忘记了内在价值——与活着相关联的那种欣悦——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他一直感到自己过去在伊斯坦布尔的生活缺少内在价值,但是他直到离开那个世界之后,才体会出了这个内在的道理。

     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追求幸福并且终于成功了,结果突然意识到了他损失已久的机会,他不知道此人会作何感想。他梦想的大厦会倒塌?是的,当然!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有时他的心由于充满了这种病态的感觉,而变得如此沉重。

     当一条鱼咬饵的时候,其他鱼也奋不顾身地自愿上钩。和人一模一样。

     当有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时,这事是否也会改变他人的生活?换句话说,他能不能凭借改变他人的生活而改变自己的生活?

     治愈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

     现在他明白了为什么大部分人不愿意离开自己安全的生活环境,去投身冒险活动。安全是他们甘愿呆在自己监狱里的原因。他们的家和财产阻挡不住他们寻求自由;其实他们保护了自己免遭更大的危险——他们自身。既定的制度阻止人与自身面对面遭遇。难道那些要逃避的人最终也落得他这样的结果吗?

     伊凡抛弃了许多东西,但是他并没有丧失通过虚构的人物透视人生的习惯。

  一个秘密一旦说出,会让伴随的痛苦被遗忘。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看到了海,还是看到了内心的深渊。

  真奇怪,这个念头让他高兴。屈服和失败的感觉使他不可名状地满足。雄心勃勃的奋斗阶段已经结束了,带走了伴随的全部恐惧和毒害人心的问题。他现在是听天由命了,就像一个守城多年的将军,终于向比自己强大的敌军献出城堡。

  头脑里思考的问题很多很杂:自己是土耳其人?爱琴海人?地中海人?美国人?欧洲人?中东人?穆斯林还是无神论者?富人还是穷人?人还是非人?真的还是假的?仁慈的还是暴虐的?玩世不恭的还是善良真诚的?传统的还是摩登的?虚张声势的还是富有哲理的?科学家还是骗子?怕死还是不怕?

  冷静投降接受失败,强过拿一大堆这种问题扰乱自己的头脑,这些问题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一个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我是谁?

159.《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罗生门》是其代表作。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芥川生性敏感,一般来说,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这点不难从其作品中窥其一斑。


芥川龙之介,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别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等。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自幼浸淫于中、日古典文学,后又受19世纪末法国象征派影响。1915年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后接连发表《鼻子》、《手绢》等,成为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早期作品多取历史题材,重艺术构思、审美意趣,显示一定的唯美主义倾向。后转向写实,如短篇小说《橘子》、《秋》等。1927年自杀。著有小说一百四十八篇,小品、随笔、评论、游记多种。作品文笔雅丽,立意精当,形式多样。1935年日本设立了“芥川文学奖”。


160.《茶三部曲》

《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衰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族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衰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衰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创作历程

《茶人三部曲》从1990年开始动笔,到1999年底改定,整整用了10年的工夫。全书以江南杭姓茶叶家庭六代人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将中国茶文化史和中国近代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1863年太平天国撤出杭州城写起,一直写到1998年由全世界茶人捐资修建的杭州国际和平馆揭幕为止,共130万字,写了60多个主要人物,堪称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小说出版后,得到了相当的好评,其中《南方有嘉木》已重印四次。

小说以1966年6月至1976年清明期间的"文革"为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杭家的第四、第五代传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登上人生舞台。世界很大又很小,杭、吴两个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家族后代又撞到了一起,善良与愚昧、天具与邪恶都以革命的面孔、狂热的姿态自觉不自觉地投入了运动。杭嘉和这位世纪老人,目睹了浩劫的全过程,在家庭蒙受巨大灾难的年代里,保持了一个中华茶人的优秀品格。杭汉、罗力等茶业工作者在备受煎熬的苦难中从未停止过对事业的追求,茶支撑他们走过漫漫长夜,终于迎来了一个昌盛的科学时代。

小说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精神。王旭烽把人格化了的茶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融为一体,使世纪风云、杭州影史、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显示出严谨明达的史观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王旭烽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茶博物馆工作,接触到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也接触了很多茶人。她对茶文化的研究独到精深,她说:"如果用一种植物来关照我们这个民族的话,没有什么比茶来得更为合适了。茶的内潋、历史悠久、生命力旺盛的特点很多地方与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相关。"

王旭烽的写作过程非常艰苦,三部小说共写了十年。第一部是手书完成的,这部书稿后成为浙江图书馆当代文学史收藏的第一部手稿。从第二部起,她用电脑打字。尽管当时有孕在身,但为了创作,她全然不计后果。王旭烽说:"一部好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程度,二是具有不可重复性,三是要在文本、语言、结构上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要有差异。我在小说中用了三种语言,即使用了成语、诗词,追求工笔画般的细致;用了吴越方言,杭州人读起来特别亲切;还有外来欧化的长句子,尤其是展示内心世界和抒情时用。我是学历史的,历史学锤炼了人的品格,穷尽一生追求一个真理是我们的座右铭。我的习惯是写完了以后要朗读,看看是否通顺,删除多余的词,特别是副词。我每部作品都修改了5遍。"待小说第三部完成后,王旭烽对孩子说:"咱们庆祝一下吧!领着孩子走到街上,她买了一束鲜花,让孩子捧着,因为孩子也是这套书的半个作者。"

王旭烽在小说创作的同时还写下20万字的茶学专著,阐述茶文化与哲学特别是儒释道的关系。其中《大象无形--论中国茶艺形式》获得国际茶文化学术论文二等奖,《饮茶说茶》被韩国作为茶文化的大学教材。她如今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王旭烽酷爱自己的故乡,辛勤地创作。她说:"写作是一种孤独的劳动,当我们在文学中看人生、看幸福、看人际交往和终极关怀时,就如同有一根血脉相连。十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一个农夫劳作的态度来耕耘这片茶园,我感受到了工作的艰辛和欣慰,也习惯了自己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质朴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我把我虚构的文学世界建立在我脚踏实地生活着的大地上,这既是文学生涯所然,也是命运所然。"

(2018.11.15——2018.11.2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