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集009 | 7月有光,我也有小小的微梦想

7月1日,时间日记:
06:05起床,给先生和儿子写早安留言条,喂鱼,25分钟
06:30打开番茄钟,阅读《奇特的一生》,1个番茄钟25分钟
06:55关上书,装上煮好的玉米棒和鸡蛋,出门,等车的间隙写下读书简记,20分钟
07:15上车,带上耳机,打开890新商学,听财经日评和每天听见吴晓波,15分钟
07:30车上,切换音频,打开樊登读书,听《高效能人士》,这是第三次听这本书,30分钟
08:00下车,到公司,继续听书,吃早餐(牛奶、玉米棒、鸡蛋、一片稞麦面包),整理办公室,22分钟
08:30打开番茄钟,开始简书日更,66分钟
其实这份日程,也是我最平常的日程,而其中与之前的不同点是,我把它记录了下来,写上了我的心情,同时我用了番茄钟记录我做这件事需要花多长时间,或者用番茄钟提醒我这个碎片段,我可以拥有多少用来专注的时间。
这周阅读的书《奇特的一生》,而促使我把事件记录下来的原因也是因为《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柳比歇夫,一个多栖学者,一个博学的科学家,一个从1916年开始记录时间、未曾间断的高效率人士,一个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0个小时、享受生活的老头。
柳比歇夫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得更好。他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在28岁时就设立了人生目标。从1916年,柳比歇夫开始记录时间开销日记,一天都没有间断,时间统计法不仅保证了高效率,还保证了柳比歇夫旺盛的生命力。而柳比歇夫时间开销日记格式: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月复盘,年总结。
也许你或觉得这个方法听起来动容,看起来存疑,用起来是否过度琐碎。所以我试了试,在记录从起床到上班的这个时间段,我发现其中的些许乐趣——记录的满足感,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柳比歇夫、还有那么多推崇他的人愿意孜孜不倦的记录时间、记录事件。
也许各自的记录版本有不同的侧重,也会进行不断的迭代升级,而其中的共同之处,除了在都有在记录中发现自己的时间去了那里,自己效率是不是可以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在每一天或丰满或轻松的日程中,看见了成长的印记,并且这个成长是持续的,因为不断的成长,才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都说一切的发明,都是为了替人节省时间,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人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人人都感到时间匮乏,没有时间看朋友,没有时间写信,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没有时间去想,没有时间到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儿,什么也不想,光去听听飞舞的落叶沙沙作响,没有时间吟诗,没有时间去探望父母。
小学生也好,大学生也还好,老头儿也好,大家都没有时间。时间不知道去哪里了,越来越少。人人心里都有一座闹钟滴滴答答走着,但是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时间分配几乎和两千年以前的塞纳卡时代一模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2009年1月,当机号1549飞机迫降纽约哈德逊河,Ric Elias正坐在第一排,在TED,Ric Elias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说出了在坠机的当下,他心中最大的想法:他不想再把任何事情延后,他试着把每件事做得更好,他后悔花了很多时间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讨论那些不重要的事,如果活下来,他选择快乐,他选择热爱它的生命,他选择成为一个好父亲。想想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如何改变。
所以,如果以前,回头看自己的时候,总是记不清某一天、某个月、某一年到底有什么事情值得纪念,每一天是否过得有意义,也无法用具体的数字对自己进行阶段性的盘点,甚至不用到等到年度、月度,有可能是今天已经记不起昨天。
那么现在,我们或许可以用这本时间日记,去发现我们错过的、留下遗憾的事情,我们应该做、还没有做的事情,我们马上可以做、不用再拖延的事情,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更幸福的事情,让我们的人生更加有意义、不再虚度的事情,它会见证我们走过的每一天,也饱含对未来可期,更是珍惜当下的决心。
回到7月,这是一个有光的月份,炙热而充满希望,而我的心中也有小小的微梦想,每天给家人说早安、晚安,每天给孩子一个拥抱,每天给别人提供一个价值,然后记录下自己的每一天、每一天,然后给自己说,今天,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