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以死亡为师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时,谈到死亡,他说:“如果你把你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度过,总有一天你会明白那是对的。”台下毕业生没有反应,我也一样,没有什么感受,因为死亡对于我们来说太遥远了。紧接着他谈到自己最接近死亡的经历:在2004年被诊断为胰腺癌,被医生告知仅剩三到六个月的生命。
那一刻,空气突然凝重,听众们都在设想“生命中仅剩几天”这一事实摆在自己面前。最后乔布斯解释说他最终被确诊为良性肿瘤,很幸运地活了下来。但是,他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最近读的书籍《当呼吸化为空气》,正是一本关于死亡和生命的意义的书。本书内容源自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的真实经历。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
正如比尔·盖茨对他的评价“所有生命价值平等,只是有些人的逝去显得格外残酷”,保罗在短暂的生命中,竭力实现生命价值,健康时肩负医病救人的职责,接近死亡时选择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经历,想要为世界上终将面临死亡的人类留下一些东西。
保罗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呢?短暂而丰富的经历中,蕴涵着对生命的追求。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
然而在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探索生命和死亡。尚未完成这本书,保罗37岁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他的妻子为他完成剩余部分,并于他去世三个月后出版这本书《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文笔优美,诚挚感人,书里有着对人性、生死、医疗的深沉思索,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动容。接下来让我们一同细细品读保罗留下的精神财富。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当我强健时”,保罗讲述了他生病之前的人生经历:从文学硕士到成为医生,在讲述这段经历时记录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深度思考。
第二部分是“至死方休”,保罗艰难地用文字记录着他患病以来的心路历程,他真诚地告诉人们死亡是什么样子,又该如何面对死亡。
第三部分是后记,由他的妻子露西完成,如果说在前两部分感受到的是醍醐灌顶的深刻,那么这一部分让我感受到的是爱,是一个妻子对丈夫的尊敬和怜爱。保罗面临死亡时的脆弱和强大,如此真实又令人敬佩。
“当我强健时”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结局,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大多数的人不会像乔布斯那样被人铭记,也不会像希特勒那样被人怨恨。网上点赞很高的答案是“我们拼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很多人表示赞同。
但是,事实不像这句话那样坦荡,事实是大多数的人得过且过,甘于平凡,并没有对生命拼尽全力。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坚信大多数人在生命将尽之时,无法心安理得说出“我已对生命拼尽全力”这句话。
《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这世界上怎么会有像保罗这样的人,他竟然时时刻刻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如果你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准确的说,应该是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并有能力守护在乎的人。”
我想大多数和我差不多,这样的答案没有什么问题,很诚实,也算是个远大的目标,要付出很多才能实现。但是,保罗的答案让我惭愧,他认真探索“生命意义”的一生让我尊敬。
他在年轻时就给出了答案,“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求知欲,我非常认真地想要探究,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我仍然认为,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正因如此他从文学转行医学,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你心中医生是个什么样的职业呢?在保罗身上我第一次意识到医生除了治病救人,更是一个需要将生理,道德,人性,生存和死亡交汇在一起的职业。当保罗做实习医生时,面对双胞胎宝宝的不幸夭折和健康老太太的突发离世,他开始意识到医生手中紧紧握着的是病人的命运。即便死神永远是最后的胜者,即便这副牌必输无疑,还是要竭尽全力为病人争取一点点活下来的可能性。
当同行人都选择相对轻松的科室时,他对此表示理解,但还是坚持选择神经学科室,因为大脑神经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部位,是最决定生命质量的地方。保罗的手术工作强度和风险性大,但这对他来说都不是挑战,最令他挣扎的是经常陷入对自我医者身份的叩问。作为医生,理智当先,时间久了,渐渐对生命的离去麻木。保罗开始反省自身:短暂的医者生涯究竟是让他的生命道德观进步了,还是后退了?
他最后给出的答案是“作为一个医生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病人,而是引导病人和家属理解死亡或疾病”。比起仅仅是活着,他更在乎病人的生命质量:“这副身体躯壳能不能保留人的个性?如果失去了生命的个性,那么该如何决定病人的去和留?”保罗把“医生”定义为牧师的身份,负责协助生死的过渡。
“至死方休”
有那么多的“成功学”“教育学”,却没有一个人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我们身处对死亡避而不谈的文化,而保罗选择毫不避讳地直面死亡,书籍第二部分“至死方休”记录的是保罗接近死神的日子,他的身份从医者变为患者。在面对死神时,保罗没有故作勇敢,没有怀着可以克服或是战胜癌症的虚妄信念,他只是真实地面对着。
面对曾经规划好的未来被打破,他表现出脆弱和悲痛,但同时他又积极创造着新的未来。在体力尚能支撑时,他依然回归病房,尽可能地为病人服务。在体力不佳时,他开始进行文学写作,他希望传达给别人“只有真正地理解了死亡,才能更好地探寻生命的意义”。为了安慰妻子和家人,他选择共同孕育一个新的生命。书籍的最后,保罗坦然地告诉妻子:“我准备好了。”我想,保罗在短暂的一生中拼尽全力,使他能够理解生与死。
在《当呼吸化为空气》的封面上,写着蔡康永的一句话:如果觉得活得轻飘飘的,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本书会像一个镇纸,令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在时间的催赶下,保罗写下这本书,带着对生的热爱和对死的诚实,他传达给我们:死亡是最好的老师,唯有真正地理解死亡,我们才能对生命拼尽全力,找寻到生命的意义。
文:亦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