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的掌纹》——余光中先生的别样情怀
余光中先生在《左手的掌纹》一书自序道:“谢谢冯亦同先生抬举我的左手,让读者相一相纵横的掌纹。”
那么就请跟随我的阅读去相一相左手的掌纹,领略诗兴不浅的散文,文情颇浓的评论。
参加朗诵会时听一位女士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
我们都是通过这首诗认识了余光中先生,作者记忆中的乡愁,是对母亲深深地思念,对隔海相望的大陆深深的眷恋。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 余光中
在参加声动悦读朗诵会时,看到一位美女上身穿斜襟绣花衫,下身着大摆缀花黑色裙,朗诵《青春,遂想起》,读至:“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朗诵者的情感已迸发出来,语音中有些许哽咽了,及至读到:“苏小小的江南,乾隆皇帝的江南。”,连我也深深置于诗中之情之景,思绪飞越江南,遥想多情的江南了。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多燕子的江南
——余光中
每每朗读竟情不自禁地跟随着作者的步履,回到了令人魂牵梦绕的江南,令人思绪百转的江南,令人遐想万千的江南,令人表白无遗于大众面前的江南。
作者的母亲是常州人,江南水乡正是母乡,作者的妻子是常州人,作者说自己是江南人。用作者的话说:“金陵子弟同学盛,常州儿女表亲多。”
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没有深藏心底的相思,没有根植于骨的爱恋,那得这痛彻心扉的思念。
一次,在书店偶得这本《左手的掌纹》,收录的是先生的五十多篇文章,多为散文,从最早发表的《猛虎与蔷薇》、《石城之行》,到近期问世的《萤火山庄》、《金陵子弟江湖客》,令我欣喜若狂,仔细阅读,近三月余,方读到半。
作者在《开卷如开芝麻门》中说:“拿到一本新书,往往先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然而读先生的书却让人手不释卷,每一篇文章中必有经典语句让人吟诵,我怕自己下次再翻阅时忘记出处,都用黑色笔勾勒下来,然而这样还是没有尽兴,后又执笔一一抄录下来,从我对书中内容的热爱程度,亦可知先生的文章是怎样精彩了。
我们对先生的诗都有耳闻,然先生的散文也独树一帜,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对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贡献。
读先生的文章,有一篇《落枫城》印象尤为深刻,写自己于1964年在皮奥瑞亚·布莱德利大学任客座教授,作客枫城的事情,虽然任期半年,班上只有36个同学,先生为同学们讲他们感兴趣的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和唐诗,他在书中写到:“每读一首诗,我都为他们准备一篇颇绕英诗意趣甚且合乎英诗格律的所谓意译,最后还有一篇罗马拼音的音译。”,“我的讲课,原不囿于中国的古典诗。接着唐诗,我讲到中国的散文——先秦的散文,史记的散文,六朝的骈文,和韩愈的古文运动。”从这些片段和文字中可以窥见先生博学多才。
读先生的散文,令人感叹 ,他的知识渊博,思路广阔,文字柔美,情景描写细腻,特别是立体空间感非常强,不由得随着文中的空间,方位,路线,物体的形状,结构,在脑海中勾画出细腻的轮廓,仿佛先生与你面对面诉说。
我们通过散文了解和认识了别样情怀的余光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