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的感悟
即使你没有读过《围城》这本书,也一定听说说这样一句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这句话简单精准地概括了围城地内容,看似一句简单的比喻,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慨。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在学术界十分有名气,但《围城》这部作品却是钱先生唯一的一篇长篇小说,被文学界称为新儒林外史。
《围城》这本书里钱钟书先生塑造了一幅生动的世态图,展现了在抗战初期我国知识分子们生活的千姿百态,主人公方鸿渐便是典型的人物。
方鸿渐出生在江南一个小镇的乡绅家中,家里从小就给他订了亲,对方是银行周经理的女儿。自古红颜多薄命,方鸿渐和未婚妻尚未见过面,小姐便去世了。准岳父周先生被方鸿渐所写的吊唁信所感动,认定这个孩子将成大器,于是决定资助方鸿渐出国留学。
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好事情让方鸿渐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混到了国外,自然在国外学习不认真,算是游学,先后去过欧洲几所大学,最后买了一张假博士文凭回国应付差事,在吃喝玩乐中回到了祖国。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方鸿渐的四段恋爱,留学归来的方鸿渐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四位女子感情生活的故事,以爱情和婚姻来贯穿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也是人财两空的结局。在方鸿渐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人性的弱点, 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发呢?
方鸿渐在社会上格格不入,无论是生活,事业,感情都不如人意,在故事当中,所有人都可以踩他一脚,甚至连门童都看不起他。虽然很多时候他有自己的操守,但是他自身的弱点也非常明显,他讨厌人情世故,却不得不依赖人情世故去生存,始终处在矛盾体中。
故事从头到尾,他的每一份工作都是靠关系得来的,说到底,他从来没有锻炼出在社会上得生存能力,他有理想,心怀正义,却无法喂饱自己的肚子。
方鸿渐所有痛苦的根源在于,他没有办法找到内心真正的自我,而是一直想要迎合他人的期待,对于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盲目渴望,让他无论怎样挣脱想逃脱,却始终被命运束缚着。
钱钟书也许早就认识了对自我封闭才是世界上最难冲破的一座围城,所以,用尽辛辣的讽刺笔法为我们写出了这样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
《围城》不仅仅是一本婚姻的教科书,也是一幅人生写意图。其实,不管是婚姻事业也好,人情世故也罢,都是生活生活不只是要让别人觉得你过得好,更是要让自己觉得心安,幸福和知足。我们大可不必在乎旁人的眼光,做个独立有温度的人,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无论我们选择吃哪种葡萄都会尝到甘苦。
生活本身就像一座围城,我们也似乎总习惯去羡慕城外的人和事物,却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也可能只是别人所追求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一种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却不是原来的那种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