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记中年之家生活^O^故事

春之细语【中年之家】1

2017-03-22  本文已影响90人  风铃书屋

微刊微语:日历捎来邮件,报告春的足迹。听,春在路上细语......

作者 :芦花轻扬,看街,梅花映雪,老牧马人,老牛,加西,风铃

那些生活的琐屑

文:芦花轻扬

   (同学西北行的一张张美图,触发遥远而清晰的记忆。这篇短文写在几年前,怀念无畏的时光)

     日子纵然粗砺如砂,从指尖滑过仍不失平实温暖,映射着细碎而多彩的微光。

     是去布伦托海的那户已经记不住名字的牧民家吗?亦或是去了任何一家,比如哈不都尔,莎黑玛,哈丽亚。笔直的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柏油路面,在阳光下有些刺眼。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有时会遇到那么一两辆车,或者掠过一个等在道口带着他的阿勒泰大尾羊准备搭车的牧民。

    遥远的戈壁滩上隐约一个小黑点。慢慢的近了,一个牧人踽踽独行。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或者,他就这样走着,已越千年,雪山在他的身后连绵不绝。

    那天我们下了公路,向着布伦托海的大海子边开去。我刚到牧区,不想表示得对任何事物都非常好奇,但是其实一直疑惑,前面有什么呢,看上去一无所有,除了铅灰色的戈壁滩,和那面微微发亮的湖水。车开过很久,在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戈壁滩上,隐隐的有了些变化,有点什么形状凹凸出来。渐渐近了,然后略略可辨,是些房子的轮廓,土坯房,院墙,羊群。然后,看到了这个房子的男主人,正在把马拴住,看到了女主人,正在土灶旁忙着什么,听到车的声音停住了手。还有,一个两个,或者三个默不出声看着我们的孩子,同样一声不吭卧在一边的大黑狗。

    那天在他们家我们呆了很久。喝奶茶,吃烤馕,嚼奶疙瘩,当然,还有我平生第一次吃的手抓肉,还有略略踌躇之后毅然接过来的那块为远道而来的我专门递上的肥腴的羊尾巴油。

   走的时候已近傍晚。我们上车,远去。看着他们一家在视线中渐渐模糊,消失,重归一无所有。

    后来,在手机屏幕上划拉着谷歌地图,找寻着什么地方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想着以前的那些在牧区的一次次“谷歌”。也许你永远不知道前面有什么。更也许,你所在意的有,放在一个辽阔的时空,其实是多么微不足道。

摄影:芦花轻扬

伤情

文: 看街

1

我将一束紫丁香

插在你的花瓶中

月色被

轻风吹

丝丝芬芳带着苦涩

将每束真诚的语言

串成花环戴在你头上

知道的,我的心深藏里面

心心相映,是不是徒劳?

远远地凝望,是不是彷徨?

今夜存月光

昨夜丁香也随时间淡然

昨夜的柔风呢?

2

想你想得好苦好累

等待听雨,叹息

说也说不明白

想也想不明白

你的身影徘徊脑际

我把我的泪水我的忧伤

连同我的痛苦给你

你会为我抚平痛苦?

已无所求

心曾

叠在一起

已足够,足够……

3

我的心事

一如鬓边的胭脂红

此刻,唯一意念:

拥紧你,

以我所有的温存

低语你倜傥的风姿

想你,本该以另一种方式

而我却用焚烧岁月

来焚烧自己----

曾沧海难

摄影:风铃

坐在母亲身边

文:梅花映雪

      紧张的工作之余,我喜欢回到农村的老家,在宽敞明亮的院子里,或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坐在母亲的身边,看着小狗在身边撒欢,看着满院子的花花草草,高兴地和母亲唠唠家常。

      听母亲讲讲十来岁的小侄子多调皮,上了年纪的父亲多倔强----

      听母亲讲讲村里的故事:谁家小孩结婚了,谁家的媳妇多孝顺,谁家的老人故去了......

      听母亲讲讲村里的变化,村南的水沟填平了,村北的小河干净了,还有村内那口老井废掉了......

      听母亲絮絮地讲,那些沉淀在记忆中的人和事再次浮现,那些久违了的农村风土人情,再次展现在我眼前,一种亲切和温馨的感觉如春风扑面而来,瞬间将我包围。

      母亲很节俭,坐在母亲的身边,听母亲唠唠叨叨地教育我们,竟也是一种享受呢,这也许是父辈传下来的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吧,过去是穷,苦日子过惯了,现在什么也不缺了,她们对待自己仍然很吝啬,我们无法改变她们,也许这样她们才觉得幸福吧。

      我们每次去买了很多鸡啊鱼啊什么的,她都会说这得花多少钱啊,以后不要这么大手大脚。如果给她买了件新衣服或者我们自己又添了一件新衣服,她更是会唠叨半天,说什么有攒钱攒粮没有攒衣服的,在身上只要干净暖和就行,这现在的面料多好啊,一件衣服穿十几年都不烂,哪像过去都是棉布的,洗上几水就不结实了,这过日子啊就得精打细算。

      我们姐妹几个常常逗乐说,唉,回趟娘家就得接受一次忆苦思甜教育,以至于看见自己喜欢价格贵点的衣服但想起母亲的唠叨,自己花起钱来也收敛了不少。

      母亲很勤快,从我很小的记忆里,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或压碾或下地干活,如今没有多少地了,母亲仍然保持了早起的好习惯,打扫完院子,吃过早饭后去自留地种点菜,虽然他们都已经是六十几岁的人了,但一刻也不闲着。母亲两双手都结满了老茧,夏天还能看,但是一到冬天,每个手指头上全是血口子,不得不缠满了胶布。

      坐在母亲身边,我喜欢看她带着老花镜做针线活,有时是纳一双鞋垫,有时在缝补一件衣裳,即使不说一句话,我也会感到心里的踏实与宁静,我常常观察聚精会神地做活的母亲,这些年母亲真的老了,两鬓出现了很多白发,我怎么以前没注意到呢,是啊,时光匆匆,日子过得真快啊,连我自己都已经四十多岁了,母亲还能不老吗?

     这时,我心里突然涌动一种危机感,感到岁月的无情,时间的珍贵,尤其是和母亲相伴的日子。偎依在母亲的身边,不去想自己的年龄,真还以为自己还是个没长大的丫头呢。

     中午吃完饭后,和我们说着话,母亲就坐在那里靠在沙发上睡着了,让她上床去睡她从来不去,说只是打一个盹就行了,看着母亲眯在那里的样子,我们在一边静静的坐着、看着、守护着,感觉真是幸福极了。

     有人说,六十多岁的女人象棉花,让我们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和厚重。是啊,父母在,家就在,父母的家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是我们心里最温暖的地方,每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受了委屈有了烦恼,只要回到父母的身边,回到那个我们从小生活了几十年的家里,在院子里看看父亲养的花花草草,和母亲唠唠嗑,心中的苦闷就会烟消云散,我们就感到心里踏实,工作和生活就有了力量和奔头。

图片:转自梅花映雪原文

奉国寺山门殿壁画,龙王礼佛图

文:老牧马人

     如果评选自己的2016年最佳访古目的地,我选辽宁义县的奉国寺,不仅是因为这里的辽代(1020年)大型建筑、泥塑和壁画,当然义县附近还有广胜寺辽塔和万佛堂石窟的著名古迹,最重要的是参观奉国寺时只有我一个人,并且豪放的辽宁人修改了以前不许照相的规定,执行博物馆的规定准许拍照,这对于一个古迹寻访者是何等重要的体验,成为我2016年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本来想直奔大雄殿的主题,大雄殿是辽代殿堂建筑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没想到中途被一间小房子的壁画所吸引,虽然是清代的壁画,让我形容简直是壁画中的“油画”大师的作品,其深蓝色的基调彰显出壁画的古香古色,最特殊的是这间小房子小到只有一个跨度,和自己家的居室差不多,壁画的高度和长度好像自己家的墙壁,非常方便仔细欣赏,让壁画屌丝久久不愿离去。这个房子是奉国寺的内山门殿,是清代的建筑。一般寺院的山门殿是四大天王或者哼哈二将的塑像,这个山门殿小到装不下塑像,只有供人行走的过道,两侧只能画上壁画,画的内容不常见,因为主角是带头光的龙王造型,我猜是“龙王礼佛图”,礼佛的同时起到护卫的功能,一举两得,与传统的山门泥塑内容一点不沾边。

     在网上搜“龙王礼佛图”,发现一篇张伯元先生的“试论敦煌壁画《龙王礼佛图》的创作思想”(1990年),论文中虽然没有找到相关壁画人物的介绍,但是得知“龙王礼佛图”在敦煌壁画中多有描述,是早期佛教的产物,依据是佛说海龙王经,民间传说中龙宫的财富和伎乐甚至超过天宫,而汉传佛教与龙王也有神秘的关联,这个咱也不懂。奇怪的是龙王礼佛图到北宋以后不再出现在佛教的题材中,而南方的石窟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题材,早以销声匿迹的龙王礼佛图,为何突然出现在奉国寺的山门殿内,很想知道清代修复奉国寺的山门及壁画原型的依据是什么,查到敦煌壁画,过于卡通的龙王礼佛图与这幅清代壁画风马牛不相及,壁画也许不该叫“龙王礼佛图”。

     东西两侧的龙王壁画,朝向是统一拜大雄殿的方向,东侧为赤龙领导的班子成员,一共七人,西侧为青龙的团队,也是7人。东侧赤龙头带光环,双手手捧一根金刚杵,不知何意,班子成员有两个龙女、护卫、中年官员、老年智者和一个青色龙头形状的人物,这个人物斜着眼睛不怀好意,好像是监视类的角色;西侧青龙团队,青龙也是带着一圈头光,扛着一根金刚杵,三个龙女、护卫、望天看预报的老者和赤龙头形状的官员。龙女穿戴珍珠奇宝,手中奇花异草,是礼佛的献花。手中两幅图中各有一位老者,好像师爷的角色,不是风伯雨师,也无雷公电母,而只是清代当官的标配。一个老者头饰中有一个青牛,暗示着他的身份,另一个老者手持竹竿,手塔凉棚望天,也暗示着他的身份,可惜无从查阅。七人的团队来朝拜七佛,一个巧合。

      壁画的地杖,从破损处可以看见黄泥和稻草,等级比较高。壁画整体人物形象坐落有序,配色大气浑然天成,可惜没有入专业学著的法眼。比较大雄殿中元代和明代的壁画有更高的观赏性,顺便上几张大雄殿的壁画照片,岁月的摧残,壁画很难展现最初的魅力。

摄影:老牧马人

看是容易做事难

文:老牛

     我的住房还是房改房时期买下来的,仅仅花了肆万元。

     现在想来,真是得了个大便宜。轮到现在,价值500多万,尽管不能出售。不是不能卖,是卖了没地方住了。我一辈子也整不了这么多钱呀!咱还是沾了光的啦!

     房子旧是旧了点儿,不过,三个阳面,太阳跟我很亲近,舒服!这一点,还多亏原来单位的领导关照,把我原住三个阴面调成三个阳面了,让我受益终生。我也是终生都不会忘记他们的好。

     好是好,唯有一个不便之处,就是卫生间是上反水,地面高出屋子地面一尺多。原来没觉得怎么着,轻轻一蹬,上去了。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登上却一天一天地低下。老娘过来,去个卫生间,那费劲呀!不得不让我搀扶着过这道坎。

      我早就憋着收拾收拾这个小小难题。心想这点儿小活儿,自己动动手不难解决。真要下家伙了,又犯起了难。一没工具,二没技术,三没力气,还是找人吧!

      正巧,附近有家正在施工,我找了瓦工师傅说了自己的情况和打算。让我遇上了好心人,这位师傅一口答应了。

     也许他整天干这个,也没把它当回事儿。自己拎工具和算计好的材料来到家里。

     二话没说,上来就干。真是个实诚人呐!

     先是切割地面。赫!乌烟瘴气,满屋子飞尘,瞬间地上桌上家具上一层厚厚灰。原来,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着,除了戴一个口罩,没什么防护措施。我一看,赶紧敞开窗户和房门。好在老天作美,送来了微微小风,带走了那恼人的尘埃。

     敲了一阵子,露出了钢筋,师傅有了一点为难。

    “没想到还有钢筋呐!这下20分钟干不完了。我跟头说,就一会儿干定的。”

      我一听赶快打气:“没事的。”其实我也不知道有事没事“别着急!已经破了相了,也只能弄完了再说呗!”

     师傅说:“那行吧!你赶紧去买一片能切割钢筋的刀片去,我这个只能切瓷砖。”

     我一听师傅没打退堂鼓,立马应声:“好嘞!”

    下了楼,骑上自行车,直奔五金商店。

    不到半个小时,我满头大汗地回来了。

    一看,师傅已经拆除的差不多了,就等我的锯片断钢筋呐!

     “你怎么去这么大半天!上哪儿买去啦!”师傅比我还着急呐!我想他是给人家干活,抽空过来的,怕工头责怪吧!

     我是递上锯片:“师傅,这个您看行吗?”没话找话说呗!

    师傅也没说行不行,嘴上问几点了,手里装上切割机就把钢筋切了。三下五除二,不会儿功夫,大功告成。

    我留师傅吃午饭,他一边说:“不行!这已经晚了。回去不好交代了”一边收拾工具。还叮嘱着:“剩下的活儿你们自己干吧!”

    我一看留是留不住了,便吩咐老伴儿把买回来的午餐给师傅装好,连同报酬一起交到他手中。

    我连声谢谢,预备好的茶水香烟他都没顾上动,便连步频频,匆匆离去。

    这点儿小活儿,看似容易,实则不易;这个师傅,也看似容易,实则不易。

    让我又一次体会天下还是好人多哇!愿天下好人好运常在、健康长寿!

摄影:风铃

人生即将四十

文:加西

     前段时间生了一场病,所以停更文章,最近终于恢复了一些。

     中年人生病的最大体会就是感受衰老,我们可能都会有个错觉,以为自己会一直强壮,事实却发现体力精力真大不如前了,当然在古代,我这年龄也算是长寿一类的,应该很知足。

    (1)谁怕?微冷;归去。

     大多数中国人都喜欢苏轼,我也不例外,儿子抄写宋词,我都首推苏轼,因为东坡这个人真实、乐观且有趣。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问中年瓶颈的事,我真为他们高兴,因为这是在过正常人的生活,经历正常人都要经历的阶段:年少轻狂——中年微冷——老年归去。

     就像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写道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没有过一辈子都会在天上飞的错觉,可是“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经历足够多之后,却发现自己一直在地上行走,就有微冷的感受,不过,苏轼很乐观且有智慧,他不沮丧,因为微冷之后“山头斜照却相迎”,会有一丝温暖等着你,有时未必能很快找到那抹斜照,但是相信东坡,一定会出现的。人生的最后,如果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算是活明白了。人生不是马拉松,没有跟你一起跑,没人跟你比,都是自带基因和环境独自狂奔,跑到最后,应该能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2)每个人自带因果

      我有一段时期交了一些快要退休的朋友,他们的孩子大都上了大学,可以经常周游世界,让我误会自己也是其中一员了,可是朋友圈里传来的消息不是恶疾就是离婚,而且信息量过于集中和频繁,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有时候,我会难过一番;时间长了,也不得不想通一些了,就用最近听到的一句话:“每个人自带因果”,不用遗憾或者惋惜,人们此前的选择和命运会把他们带在一个结果上,算是一个阶段性了解。这也让人越来越懒得跟别人争执什么,甚至不用太多语言。比如一个爱生气的人,你要去纠正他吗?不用,因为他自己会用寿命纠正自己;一个爱控制的人,能去纠正他吗?不能,因为环境机遇会自动纠正他;凡是像完颜洪烈般执着地追求以一本《武穆遗书》来平定南宋的一元思维模式,都会被时间纠正的。

     (3)教育中的一元思维模式

     有中年父母逼迫孩子学习,孩子要生存,必须耍小聪明,逼到紧时,就会用纯记忆的学习方式来应付,这种能力应付初级知识还是可以的,看起来见效快,父母高兴,自己免遭责难,长远看来,则不太有效,所以,短期逼成绩,接近于教育的一元思维,中年父母要放下虚伪,要有能力提醒自己。

图片:转自加西原文

梦里寻花

文:风铃

  阳光在我深眠时偷亮,在梦境的某处开花。

 有人披上风衣巡游于梦,而我依旧沉寂向海,背向春花,冷却万年前奔流向海的熔岩。

四季在时间的掌控中纠缠,与命运展开争辩,所有的言辞都暧昧无力,风过梦醒时,也只留下一地碎片,无花。

摄影:风铃
同桌的你

各期链接:

静待花开【中年之家】2

云淡风请【中年之家】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