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文惠书屋读书

《论语》讲堂留影56

2023-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3-10-3 五十六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有点空闲时间来接着共同学习《论语·八佾篇》的第16章。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一章孔子继续给我们讲了射礼,也就是关于射箭的问题。在理解上不太容易,因为,射箭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远,日常生活中基本见不到,除了在体育比赛的时候还能够见到。
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孔子关于射礼曾经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就通过射箭的礼仪来阐述,君子之所为,就是无所争。我们从这里的论述发现,孔子他不仅仅是一个文人,而且,他也精通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射,说的就是射箭。我们知道孔子身材比较高大,他的力气也应该比较大,所以经常去射箭。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射不主皮”,“皮”,就是用动物的皮做成的箭靶。并且,在这个皮上画上动物的形象来作为靶子。
完整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射箭比赛的目的呢,并不是看谁能把箭把射穿。“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因为人的力气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这个“为力不同科”表示就是原因,就是为啥主张射箭不看是否射穿箭靶,而是看能不能射中,是因为每个人的力气不一样。
需要大家注意的,这个是射箭比赛,而不是在战场上用箭去射伤敌人,这两种“射”呢,在本质意义上是不一样的。
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在人类的早期,射箭它就有一个功能就是打猎。如果是打猎的话,你射一个猛兽,如果你不能把猛兽给射死,那人就比较危险了。所以在原始社会的时候,这个射礼比的就是看谁力气大,看谁能够把这个猎物给射伤,甚至是射死。而到了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文明的进步,射箭比赛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礼仪,就像我们前面儿所说的那样,“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既然是一种礼仪,那它都必须变得从容优雅,而不是简单的狩猎活动。既要“揖让而升,又要“下而饮,”所以呢,变成了一个礼仪活动。
既然每个人“力不同科”,每个人的力气都不一样,那在比赛的时候,只看你是否射中就行了,而不看你是否射穿。我们知道在今天的体育比赛里边呢,射箭仍然存在,我们只报他打中多少环,不看他是不是把这个箭靶给打穿。其道理应该是一样的。体育比赛虽然也是一种竞技,但是,也包含了这个礼仪的活动。对手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致礼,结束以后还要握手。
实际上,当人类不再需要用某种技能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其中那些野蛮的、危险的部分去掉,保留一些优雅的、具有技巧性的和观赏性的部分,把它变成一种体育竞技。现在很多项目都是这样的,你比如这个射击、跳水,甚至长跑、赛车等等都是这样的。那孔子的意思呢,大概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射箭比赛不是去比伤害别人的能力,而是比赛一种技巧。
同时,他也在说明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整个西周王朝呢,是礼崩乐坏,诸侯之间长期进行争霸战争,用的都是杀人的技巧,那在这里他就专门儿提出来一个观点,就是要文斗,不要武斗。不是在战场上比出高下,而是在你的治国方略中看一看是否能够得到人心,能够得到民心,从而来稳固自己的统治。

张居正直解

射,是射箭。皮,是皮革。射不主皮,这一句是《乡射礼》中的说话。科字,解作等字。孔子说:“《乡射礼》有云:射以观德。但主于中的,不必穿透皮革,然后为能。所以然者,盖为人之气力,有强有弱,其等不同。若必主皮,则惟强者能之,而弱者必不能矣。此所以不主皮也。然这是古昔盛时,尚德而不尚力,其道如此。今世衰礼废,列国兵争,惟以强力为尚,虽礼射亦主于贯革,而尚德之风,不可复见矣。”可胜叹哉!孔子思古伤今之意如此。

李零讲解

此章是讲射礼。“射不主皮”,见《仪礼·乡射礼》,旧说“皮”是箭靶,“射不主皮”是不射穿箭靶,但箭靶,古代叫“侯”,皮制的叫“皮侯”,似乎没有单称为“皮”的,“主皮”何以为射穿箭靶(“主”是谓语,“皮”是宾语),也有点奇怪。如果指射穿箭靶,似当读为“射不主破”,“破”即“破的”之“破”。孔子的意思大概是说,射礼,射穿箭靶或不射穿箭靶,并不重要,因为参赛者,张弓的力度不一样。(射不主皮)

孙中兴详解

这章讲的是古代“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中的“射礼”,暗讽着孔子当时人已经不知“射礼”的根本。

孔子说:“射箭的目的不在于贯穿用皮革做的箭靶才算,能射中即可,因为每个人的体力和气力不同,这是古代射箭的基本原则。”

马融就说:“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也;二曰和容,有容仪也;三曰主皮,能中质也;四曰和颂,和《雅》《颂》也;五曰兴武,与舞同也。天子有三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之和容也。为力,为力役之事也。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故曰不同科。”马融的“五善说”源自《礼记·地官司徒》所说的“乡射之礼”。总而言之,除了“主皮”之外,“和”(和志、和容、和颂)和“星五”也都是“射箭”或“射礼”的主要目的。

“皮”,是指用皮革做的箭靶。“射不主皮”是说“射礼的重点不在贯穿箭靶的皮革,而在射中即可”。

“科”,《说文》说:“程也。”《广雅·释言》说:“科,条也。科,品也。”“为力不同科”,是说“因为每个人的气力程度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这里说“古之道”,是“以古讽今”,我们可以逆推回去“今之射道”就是“射主皮”和“为力同科”。

白话说,古代人射箭强调的是射中就好,不是一定要射穿用皮革做的箭靶,此外,除了“主皮”之外,还有其他“四善”,当时人都忘记了。而且古人还因为个人体力状况将射手分成三等,因力量材,不是不管体力状况而都采用同一套标准。孔子引用古代的射礼来讽刺当时人完全丧失了射礼的基本精神(射礼之本),徒具形式。

这也是孔子的幽默,带了点哀伤,可是很多人不懂。

《论语》中还有其他两处提到“射”:一是我们提过《八佾篇》第七章中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一是即将出场的《述而篇》第二十七章中所说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后者表现孔子虽然“射”,但他不射停在树上的鸟,这是他的坚持。反对杀生的人当然不会赞成孔子这里的选择。

最后提一下《礼记·射义》对于“射礼”所说的十个重点。

    一是因社会阶级不同而有异。“诸侯”行的是“燕礼”,“卿、大夫、仕”行的是“乡饮酒礼”。这些都是为了表明君臣长幼等尊卑之礼。

    二是射礼要考虑内心和身体的正直,然后才有机会射中箭靶。这里看的是射手的德行和身体技艺。

    三是观射手之“节”,这也是因社会阶级而异。懂得“立节”,射手才能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是“射”是男子之事,还要搭配“礼乐”。

    五是“射”和“祭”以及两者与各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诸侯每年要选“射士”皆受天子的考验,不仅比其“容体”和“节”,也因此看出他对于礼乐 的娴熟与否,来决定他是否够资格参与王室祭典。

    六是孔子曾经以“射礼”来层层选拔人才,经过三层考验后,最后选出最适当的人才。

    七是“射”的引申含义有“绎”(抒发)或“舍”(舍弃)。有“社会阶层奋斗的目标”的含义。

    八是天子在祭典之前,要在水上射箭,目的在于以此择士。

    九是生男子要向天地四方“射箭”,表明“男子志在四方”的意思。

    十表明:“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

〔按〕我的理解:孔子认为“射礼”之“射”,重在礼不在射,是谓“射不主皮”。恐怕他老人家认为射得中射不中都不重要,甚至于内心厌恶“射”,因为“射”是杀技,是凶。六艺“射”与“御”,本就军事目的设置的学科。

天涯箫声 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