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装裱原来和材料有关
书画装裱在我国算是非常传统的工艺了,从最早出现论起有1700年之久。
我国最早的绘画、文字,大都在器物上,镌刻到石头、金属、兽骨以及竹木上,不管是石头还是金属竹木,这些东西都硬梆梆的,且往往形状不规律、占据空间又大,所以给收藏和传播带来了很大困难。
所以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早是缣帛(后来的纸张)开始投入使用,绘画技法才得以施展与提高,文字也由单一的实用发展成为书法艺术。
缣帛的发明,无疑是推动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促使装裱工艺降生的重要物质条件。
而丝织、造纸与书法、绘画的相互作用,又导致了装裱工艺的升华。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和后来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都对后人研究早期书画提供了宝贵素材。
战国之后的秦汉绘画艺术,主要包括壁画、漆画、画像砖、木板画、木筒画、帛画等。
这时期的绘画艺术比战国有所。在艺术表现上,力求抓大貌,大势上也能处理较大的场面,塑造出各种不同的形象。
但这个时期的绘画受限于工具、经验不足,尚处在比较朴素的摸索阶段,还缺乏深入精致的表达能力。
秦汉已经是简策与帛书同时使用了,虽然竹简因为便宜仍然是书画主流用具,但帛书也开始在不少场合下使用了。与之相对的是最常用材料里,用竹做的叫“简策”,用木做的叫“版牍”。
用帛代简,虽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却贵而难得,不易普遍使用。
这就需要有一种价廉易得,既能保持简策和缣帛的优点,又能避免它们缺点的东西来做书写、绘画的材料。
于是人类期待已久的纸,在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初期用纸写书的形式,模仿帛书的样式把纸张粘成长卷,用捧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以此为中心卷成一束,称为卷轴,所以这种制度就叫做卷轴制度。
每张纸上要画上边拦和界行,以便于书写,因而也有乌丝拦、朱丝拦之称。
每一纸卷用纸从二幅到几十幅不等,每幅纸又叫做想方设法或幅。
为了保护纸卷,大约每五卷或十卷用帙包裹起来,也有的用囊袋装起来。
当时的书,是用毛笔蘸墨进行书写的。这种连粘成的长卷,用捧作轴,用毛笔进行书画,和今天的横披、手卷几乎完全一致,这应该就是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