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讲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才是《伤寒论》课程正式开始的时候。
Word讲义将近150页,16万余字……来,我们开始第一讲。
【6.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周华健的演唱会,经常是唱了两个小时,然后大屏幕打出“演唱会正式开始”。
蛮好玩的。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就是《伤寒论》课程正式开始的时候。
其实《伤寒论》这本书,用得最好的境界是,不需要动到思考力,只要把症状,脉象丢过来,“啪”一下,方子就自动从脑袋里弹出来。
嗯,用这个方,就好。
《伤寒论》与其说是医书,不如说是一部武功功法,比如《九阴真经》,《易筋经》巴拉巴拉……
风邪寒邪这样这样出招,你就这样这样拆招,完全用身体本能去打,打完收工。
而且,《伤寒论》的原名是论广《汤液经》,《汤液经》经法的底,牛X得很呀。
第一章提纲,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不同于《伤寒例》里面的太阳“传经为病”。
太阳区域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外加经外奇穴太阳穴),手太阳小肠经,还包括营卫(狭义理解是毛细微循环和腠理)。
道家甚至认为太阳区域还包括身体外面三尺以内的区域,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
太阳区域受邪生病了,总体看是脉浮,可能是浮紧或者浮缓。
有同学会问,为什么太阳区域受邪,脉是浮的?
好,开始瞎掰一下。
《圆运动的古中医》:
欲知病人脉,先学平人脉,调匀柔和者,乃是平脉诀,平人脉亦称胃气脉,亦称和缓脉,来去调匀,不来多去少,不来盛去衰,神气充足,体质柔润,所有以上各病脉,寻找不出一字,此胃气健旺,和缓无病之平人脉也,内经脉法,以胃气为主,胃气多病脉少者易愈,胃气少病脉多者病重,病脉太多胃气太少者易死,学平人脉,可常诊视无病而身体健全,元气未泄,面无浮红,食量极度好,体力甚大,跑步而脉不加快不喘气之人之脉,便可得着胃气脉和缓的认识,然后可学病脉,胃气脉者,中气脉也。
生病了,“平人脉”就会被打破,失去平衡。出现大、浮、数、动、滑、沉、涩、迟、弦、微等脉象。
《平脉法 二》: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
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太阳区块在“表”,这时候脉象浮起来,说明“表”这一区块的能量灌注得比较多。
这是因为外邪入侵,身体调动了元气(免疫系统)来体表抗击病毒细菌和非物质存在……
体表能量偏大,所以脉浮。
脉浮.jpg
《平脉法 一》: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再罗嗦一下,有的人免疫系统是烂掉的,即便病毒从太阳区域进来,身体也完全没有反应。
换句话说,这种人不会感冒发烧,也没能力感冒发烧,其实蛮惨的。
2:头项强痛。
“头”,就是我们常说的头。
“项”,就是后脑连带后颈大椎一带。
“强”,就是强硬的调调,僵硬紧直,转动不利。
“痛”,咳咳,之所谓“不通则痛”。外邪入侵太阳区域,可能整条膀胱经都酸痛(膀胱经不通),也可能全身酸痛(营卫不通)。
而后脑勺痛的,是足太阳膀胱经病,用「桂枝加葛根汤」或「葛根汤」系列。
有同学会问,为啥膀胱经病会后脑勺痛?
后脑勺那里有左右两个风池穴,以及风府穴。
风池穴和风府穴是连接阴气的通道,风邪寒邪最容易从这三个地方攻进来,而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也喜欢从这个通道进入人体。
有同学又会问,为啥风邪寒邪喜欢从这两个穴位攻进来?
《黄帝内经 素问》: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腑藏津液,通过命门火加热,从膀胱经蒸腾上去,在风池穴和风府穴吸纳阴气,进行冷凝液化,从头顶天灵盖形成雨雾降下去,滋养五脏六腑。
膀胱气化.jpg
3:“恶寒”,就是怕冷。
怕冷这个身体感,是伤寒论非常窝心的描述。
张仲景才不管你体温计显示多少度,他只关心你怕不怕冷,怕不怕风。
极具人性化的条目啊~
提纲条目是“恶寒”,接下来的两个条目马上展开说,恶风是中风,恶寒是伤寒。
以“恶寒”统领恶风和恶寒,就像吃饭包括吃菜和吃饭……
可以这样掰么?微臣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