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7|《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
阅读教学要思考三个层面:一是事实层面,教什么;而是技术层面,怎么教;三是价值层面,为什么教。
一、事实层面,即“教什么”
高明的教师能够在关键处、要紧处设问,引导学生突破疑点、难点,走向语言的幽深处。
确定“教什么”的前提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1.文本解读须关注整体
文学艺术作品的美,重要的是整体目标,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匀称、均衡与和谐。如果我们在文本解读时“见树不见林”,得到的印象必定支离破碎,抓住只言片语得出的解读,是很容易违背原意的。
对文本的把握,一定要建立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
感觉备课时,一开始倒是能够从整理上把握文章,随着对一个个点的解读分析,文本就变得不完整了。阅读教学是不是也这样,导致了学生对于文本没有理解,只是学习了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点。
2文本解读必须把握内部特征
文学作品的感情依托语言文字。把握作品的语言特征,要关注叙述角度、思路结构、具体字词。
首先,关注特殊字词的深层含义。特殊字词,不仅要注意它的表层意思,而且要立足全篇,根据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理解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意蕴。
蓦然发现这也是我们语文考试会考的内容,我们教会学生了吗?如《再塑生命的人》,为什么是“再塑生命”?如何理解《美丽的颜色》“美丽的颜色”这一短语?如何立足全篇联系文章前后去理解这些语词?
第二,关注反常态的表述
张岱《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里的量词“痕”“点”“芥”“粒”,应当是反常态的量词运用吧?正是这些特殊的量词,写出了茫茫大雪苍茫天地间这些事物的渺小。《溜索》中,有三处把形容词用作了动词。“首领眼睛细成一条缝”,“嗖的一下小过去”,“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这三个句子中,“细”“小”“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用成了动词,不仅生动形象,还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感觉,很吸引人眼球,让人一下子就注意到这个词,还很有画面感,让人想象出那种情景,首领的眼睛不是变小了,而是变细了;跨上溜索,人速度极快地一下子由大变小了;溜索下的绳子随着瘦小汉子倒手拔索,每拔一下,绳子抖一下,每抖一下,绳子长出来一些。一个字,就写出画面。
第三,关注看似矛盾描述
我们语文课本上,鲁迅先生文中这样的例子最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孔乙己》“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第四,关注反复出现的词句
如《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是文章的抒情线。《溜索》中,三次写鹰,从正面衬托马帮汉子,八次写牛从反面衬托马帮汉子。
第五,关注各种关系
词句与词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末段与前文之间的关系,首段与后文之间的关系。这种种关系涉及到“思路结构”的问题。此外还有叙述视角的问题。
感觉这点自己在阅读时,做的还算差不多,至少自己阅读时会关注到这些。
二、技术层面,即“怎么教”
重体验,而非认知接受;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段要求】【阅读与鉴赏】第一学段中有“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有“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四学段中有“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这些表述中,也可以看出语文阅读,需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作品中感受体验的过程,而不是接受老师给出的结论。
重策略,而非提供答案。想起前面讲到的阅读教学的路径,第二条路径“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比如《沁园春·雪》,读好“飘”“滔”“高”“娆”“腰”“骚”“雕”“朝”,说说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韵也可以表达情感。
重生成,而非按兵不动。文中还有一种表述,“重重构,而非复现文本。”阅读学习,学生变化,学生能够自己建构意义,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价值层面,即“为什么教这些”
1.“为什么教这些”由课程性质所决定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人文性蕴含在具有工具性的语言中,工具性的语言本身就具有人文的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的“统一”,不能只重一头,也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2.“为什么教这些”由阅读特质所决定
我的理解是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是学习阅读,与成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阅读有所不同。
为什么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种口气而不用那种口气,所有这些都跟文章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把两者(思想内容、语言)分开来讲,一堂专门讲思想内容,另一堂专门讲语言。只有把思想内容与语言结合起来,这堂课才算成功。
张志公:语文学习就是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就是通过弄清语文形式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为什么用这种语文形式来表达这个内容。也就是,从语文形式的文章内容,再回到语文形式。
于漪老师:要真正读懂教材,既读懂字面,又读懂内涵,还要读懂字面与内涵如胶似漆的关系。
程福宁:阅读有两种,一是文章阅读,一是语文阅读。文章阅读是以汲取思想为目的,语文阅读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
王尚文:语文教学就是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的。
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本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为什么教这些”由文本体式所决定
这点前面讲得比较清楚了。不同文体的文章,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不同,看出的东西也不同。
4.“为什么教这些”由学生实际所决定
杜甫的《登高》,小学、初中、高中,应该学的内容不同。
总之,一篇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要考虑四个方面:课程性质、阅读特质、文体特点、学生实际。四个方面不能分割。
感觉这样把确定教学内容解释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