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前世我们不曾参与,今生却需要我们来传承
现代年轻人最喜欢过的洋节当属圣诞节,也就是外国的春节。每到圣诞,各大商店都会花大手笔造势,高大的圣诞树、精美的窗花、金色的麋鹿,无不凸显出圣诞节的热闹与浪漫。小孩子们甚至会盼着圣诞老人来送礼物,有爱的爸妈不得不半夜爬起来往孩子床头的袜子偷偷塞礼物。过洋节称不上崇洋媚外,但有些单位就有规定不能过圣诞节,比如学校就规定老师不能过圣诞,大抵是出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
可要保护中国传统节日,这样就够了吗?都说堵不如疏,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来源与含义才是更积极的方式。
余世存的《节日之书》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风俗礼节,来帮助我们温习每一个节日从行动到仪式,从仪式到情感,体察中国传统文化生成的规律,体验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再配以著名画家老树绘制的节日插画,视觉的具化与象化更凸显出这本书的精美,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一、布局精心,更显内涵
全书从春节开篇,以过年结尾,形成了一个圆圈,代表着一年一年往复循环,从不间断。这中间包含了很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春分、端午、夏至、中秋、腊八等等。每一个节日都包含着不同的情感,代表着不同的情绪。
二、贴近生活,亲切感倍增
传统节日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年到尾,贯穿始终,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读完全书,发现书中所讲的节日习俗很多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着的,父母也是这样教我们的。清明节扫墓缅怀先人、端午节插艾辟邪去灾、中秋节吃月饼团圆等等,我们都很熟悉,但我们仅仅只是机械般照做,并不清楚为何要这么做?
通读全书,顺着时间,回忆连连,貌似读完这本书就过完了一年。每个节日都是那么得接地气,书中的文字不断跃出,蹦到我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在我们眼前。每个节日都关乎着感情,会让我们联想到和家人之间的点点滴滴,和先人之间的生离死别。
三、典故居多、故事性与知识性兼具
每个节日,作者都向我们展示了大量典故,在看趣味故事的同时,掌握了知识,也了解了传统节日的由来,可谓一举三得。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版本特别多。汉文帝为庆祝勘平诸吕之乱,定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以示庆贺;东汉明帝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逐渐形成了元宵赏灯的传统;东方朔为了帮宫女元宵和家人团聚,建议汉武帝正月十五用汤圆寄天神。
元宵节不仅有闹剧,也有惨剧。朱元璋因为猜灯谜事件,以为民众暗讥皇后马氏而派兵杀光了整条巷子里的人。袁世凯因为害怕,“元宵”——“袁消”,“汤圆”——“汤袁”,最后就把“元宵”改名为“汤团”。
除了有典故,还有诗歌、小说,作者摘取了《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对元宵节描写的片段。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想见古人是如何参与创造出节日似锦繁华的。
无论如何,元宵节自汉代开始不断扩大内容。节日时间越变越长,从汉代的一天到明代的十天;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到现代,元宵节也就正月十五那一天,习俗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参与的人少了。元宵节代表着过年的最后一天,过了元宵,大家就都要开始劳作了。可现在的上班族都是早早地就上班了,元宵节也更流于形式,少了一份投入其中的心思。
元宵节赏灯、猜灯谜、逛庙会,男女不禁,这般热闹,又是情人相会的好时机,带给人浪漫的感觉,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国温柔敦厚的文化底蕴,使我们更能理解当世存在的高度和限制。
四、对于节日的误解
情人节有很多,比如七夕、2月14日,但无论如何,我都想不到春分还和情人节有关。春分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每年春分时历代政府都要关注男女爱情和婚姻大事。古时候,兴多生多养,子孙兴旺才称得上繁荣昌盛。春分这一天是一年当中阴阳第一次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对于人类的性生活极其重要,让男女情人在这一天相亲约会应该也是这个理。
在我眼里,我是因为熟悉腊八粥而知道腊八节的,但对于腊八粥,我有着多年的误解。我以为腊八粥应该是八种食材做的粥,八宝粥就是从腊八粥来的,所以我每次喝腊八粥都会数一数有几种食材。一直到我看《节日之书》,才发现错了好多年。腊八粥应该是腊八那天的粥,用料包括大米、小米等谷类,黄豆、绿豆等豆类,红枣、花生等干果。
五、节日味淡了,没了
书中提及的社日、寒食节等已不为熟知,节日也渐渐消失了。不仅这些,连过年,气氛也越来越淡了。
过年要属小孩最开心,穿新衣、拿红包、走家串户,多了一份平常少有的热闹。但现在,过年就像走个过场,饭店成了主场,亲戚朋友们一块儿见个面,吃顿饭就完事了。平常本就少走动,过年这一次也省了,再下去,就连亲戚家在哪也不知道了。没有了感情上的沟通,疏远冷漠在所难免。
小时候,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大量置办年货、礼品。家家户户都挂满了酱鸭、酱肉,各大商铺都挤满了人,连菜场的叫卖声都格外得卖力。而现在,这一切都省了,饭店啥都有,只管掏腰包就行。长辈送礼也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红包。
印象中小时候过年碰上下雨天总是特别愁。特别是姑姑家,那条路特别窄,一到晚上黑灯瞎火的,一不小心就会掉田里,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虽然路很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但仍挡不住我们做客的积极性。而现在出行都是汽车,地方高档,菜品丰盛,我们却都懒得去,觉得好没意思。
传说年是一头很凶狠的怪兽,驱邪避害是我们过年的要义,所以放鞭炮是必须的。但现在为了保护环境也省了,还记得小时候老是催着爸爸给我买各式烟花,小朋友们聚在一起比拼谁的烟花更漂亮,要是谁赢了,自豪感简直会爆棚。
长大了,年味也淡了,过年的习俗越来越简化,如今只剩下一种节庆的娱乐理由,放假理由。现在人过年就像是在走过场,不要说贴窗帘、贴窗花、祭祖,能赶回家过年都阿弥陀佛了,很多人因为上班或交通问题都不能赶回家过年三十。
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古人过年、朝廷过年的景象,还列举了红楼梦中,鲁迅笔下,丰子恺、沈从文、老舍口中不同的过年方式。看到这些,我都会想起小时候过年那般景象,考究繁琐更显热闹庄严,仪式感满满。
六、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任务
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典故来帮我们梳理了关于传统节日的历史,从何而来?意味着什么?又代表着什么?这些追问也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习俗存在的合理性和美好的愿望。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众多节日都是由一个点生发开来,使最初少数人纪念一个人、一件事的节日仪式演变成全民族的节日,比如端午节。
借着《节日之书》,温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更加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了节日背后的深层含义,了解了中国发展至今的历程,了解了我们为何如此存在的原因。
节日是一切人的节日,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我们聚在一起,不再分离。节日的仪式感让我们学会思考重要的问题,像死和生。节日除了嗨皮,还有教化、惩恶扬善这些更深层次的意义。
传统节日需要依赖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让我们活在亲友之间,活在节日时间之中,活出有归属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