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后的第700天,目的不同
我看一本如何学英语的书。
首先不要听和不要看那些自己熟悉领域的文章。因为这些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只要听懂或看懂几个关键词,通过自己知识的储备,就能猜出这本文章在写什么。
自己“猜”出来的意思,实际自己并没有真正的懂英语在说什么。只是这种感觉会让自己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懂了,学会英语了。
如果是一张试卷,自己还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就更认为自己学会了。当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真的遇到英语时,就会发现自己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
这一点和自己以前学英语的方法,完全不同。以前在上学时,我们看不懂,老师就让我们去猜。猜出大概意思,下面的四个选项,多多少少也能排除1,2个。最起码做对的概率增加了。有时运气好,那一段阅读理解,真的会全对。虽然这种情况,出现的情况的会很少。
为了考高分,只要不作弊,什么方法都可以用。自己也同样被困在这个方法里。
当看到这本书,指了这个方法的弊端,突然也感觉很有道理。必竟自己这些事情都经历过,但是以前也没有认为这种方法不好。
有一个词叫“糊弄”,感觉形容的很贴切,自己一直在糊弄自己。
现在自己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为了学会。因为目的不同,视角也产生了改变。就发现原来方法的局限性。
为了不让自己去“猜”,就去看一些自己不熟悉领域的材料。比如你是学医的,就去看一些自然文学,法律的书等等。把每个词,每一句都搞懂。不会的单词,就去查词典,把这篇文章弄明白了,这才算真正“懂”这篇文章了。
最有用的方法,是听写练习。听一段英语材料,自己把会的单词先写出来。就是把自己会的东西先挑出来,自己写不出来的,就是自己不会的。那就多听几遍。直到把这段材料,把每个单词的发音都听明白了。
把那些不会的单词,根据发音自己先试着写出来。然后根据发音,再去查词典,或有文字材料的,就可以直接去查。自己再去学这个单词时,就会容易多,也会记的比较牢。
必竟之前自己听过很多遍,也根据发音写出来一些,根据文章的上下文,也会猜词意。再去看到这个单词,就会倍感亲切。
这就是英语版的刻意的练习。把不会的挑出来,就专心去听那些不会,就在那些不会的单词上或句子上下功夫。自己的精力全都放到不会东西上面。学一点就会一点。进去就会很快,也会很大。
而且这个方法,也在是消除模糊,让自己更明白哪里是不会的。以前自己没有听写过,只是听。听懂的和听不懂的单词混在一起,听得没有重点。听十几遍,还是那样,听懂的就听懂,听不懂的还是听不懂。这个方法就让自己清楚的知道哪里不会。完全“糊弄”不了自己了。
其实一个好方法,就是要做到这两点:首先要找到自己不会地方;然后再不断的刻意练习。学的技能或者所学的知识,才能更快的学会和掌握。
我通过这两点,是不是可以举一反三,用在其他自己想要学事情上,这我要好好想一下。
我现在都没有太多信心,要如何去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