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除了《雨巷》,他还有一双残破的手掌,触摸血和泥中的中国
戴望舒
很多人知道戴望舒,是因其代表作《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也因为这首传诵一时的诗被称为雨巷诗人。
其实他在诗歌上的成就不止《雨巷》一首,他的诗歌里也不止有“寂寞”、“哀怨”、“忧郁”、“忧愁”这些灰色的情绪。他曾因宣传革命被捕,后期的《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
今天,新华君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戴望舒。
●●●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
秋天的梦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偶成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八重子
八重子是永远地忧郁着的,
我怕她会郁瘦了她的青春。
是的,我为她的健康挂虑着,
尤其是为她的沉思的眸子。
发的香味是簪着辽远的恋情,
辽远到要使人流泪;
但是要使她欢喜,我只能微笑,
只能像幸福者一样地微笑。
因为我要使她忘记她的孤寂,
忘记萦系着她的渺茫的乡思,
我要使她忘记她在走着
无尽的、寂寞的、凄凉的路。
而且在她的唇上,我要为她祝福,
为我的永远忧郁着的八重子,
我愿她永远有着意中人的脸,
春花的脸,和初恋的心。
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天晴了的时候,
该到小径中去走走:
给雨润过的泥路,
一定是凉爽又温柔;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
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
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试试寒,试试暖,
然后一瓣瓣地绽透;
抖去水珠的凤蝶儿
在木叶间自在闲游,
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
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
在天晴了的时候:
赤着脚,携着手,
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
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看山间移动的暗绿——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印象
是飘落深谷去的
幽微的铃声吧,
是航到烟水去的
小小的渔船吧,
如果是青色的珍珠;
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
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
它轻轻地敛去了
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
从一个寂寞的地方起来的,
迢遥的,寂寞的呜咽,
又徐徐回到寂寞的地方,寂寞地。
游子谣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沈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沈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推荐:戴望舒《你出现在,我诗里的每一页》
感恩有你,陪我穿荆度棘,伴我辗转成歌。
醒来丁香绽放,我在未来等你。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的是戴望舒创作和翻译的经典诗歌,以及能代表其风格特点的散文作品。内容或是抒发个人的情感,或是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或是表现超越个人情感的高层次内涵和蓬勃的生命力,或是描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
©作者简介:戴望舒,原名戴朝安,浙江杭州人。翻译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系,因诗作《雨巷》名声大噪,被誉为“雨巷诗人”。留学法国、西班牙期间,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与卞之琳、冯至等人创办《新诗》月刊。作品包括个人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以及多篇散文和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