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哲思

《囧妈》中关于“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的一个陷阱

2020-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冬阳L

昨晚,线上组织了一场共修,主题正是台湾焕源生命教育的创办人琼如老师从生命管理的角度,带领大家对《囧妈》进行拆解学习。

其中提到,大家最推崇的一句金句: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由心的接纳和尊重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

这句段话或许有一些陷阱…

琼如老师说:这句话用来同理别人,让自己柔软是非常好的

但如果拿这句话作为武器去攻击企图和你沟通融合的人来说,可能就有吵不完的架了…

确实,大年初一我和妈妈刚一起看完囧妈,

晚上妈妈对我做的事惯性的看不惯,我便仗着刚看完电影,

打算以“爱不是控制和索取,要尊重我这个个体“为由,打算好好沟通一番

结果还是以第N次世界大战以及我乖乖投降的方式告终…

在电影拆解中,关于”我的看法,你的需求/我的感觉,你的主权”

是否真的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琼如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如式股份理论】:

在“我-你-我们”之间

谁是付出、责任、利益…的最大承担者呢?

你清楚了自己的需求,是否有清楚这件事中其他人的需求呢?

确实,只要活在红尘之中,“我”,都不可能和“我们”完全分离,

如果我和我们没有看清楚,对内和对外都会混乱!

对外——

如果「我」被放大,就会看不见前后左右,和「我们」分离~

比如在工作中太多画面了:

自己提交了一个方案被提出异议或者没有通过,觉得挫败或忿忿不平

却没有抬头看看,自己有没有提前搞清楚老板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自己有了一个想法觉得不错,就先冲出去了,但很有可能是“我”想表现

而不是符合团队“我们”的共同利益,或者是不是当下就需要的

当不安自己小小的得失时,这时更大承担者可能面对的是乘以N倍的得失…

家庭中,

如果没有搞清楚是「我」的事,还是「我们」的事,

就容易跑到别人的舞台上指手画脚,过多的担心和干预,

还让自己情绪随之波动…(这样的画面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但也有可能进入另外一个极端,比如如果彰显都是各自独立的个体

也会关上自己的耳朵,错过听取必要的建议

就像这些年没那么叛逆之后,发现妈妈有时候唠叨的提醒,却是非常正确的…

对内——

又很容易把“我”和全部60兆细胞的“我们”死死绑在一起。

比如因为一个方案的被否定,或者一件事没有处理好,

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

整个“我们”都不好了,是“我们”都被否定!

更糟糕的是,“我”还会以此为画面记忆,

错误存储成「报警机制」,

一旦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就拉响了“全国警报”,

恐惧、愤怒、自责等各种怪兽都被放出来,

要么攻击要么躲避,

这种记忆槽越存越多,最后变成了搞笑的“神经兮兮”…

在囧妈电影的开场有句话,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用的【正念暂停键】

就是:“你/她/他 怎么可以这样?”

这句话正是提醒自己是不是又只考虑“我”了,

暂停换位一下,

换到对方的场景、角色、承担等去考虑为什么会这样,

也把事情和感觉松绑,

或许和整个世界都好相处了……

其实,就算是真的对方的问题,没有以你自己期待的“爱和尊重”你,

就像大年初一我和妈妈的争吵,

武器可以换成同理,

明白妈妈只是以为她生的孩子,自己就应该占50%以上的股份,

而我,又何尝不是经常在别人的事情上多估了自己的股份,

所以彼此彼此,瞬间就会觉得妈妈挺可爱的,

而不再是上演鳄鱼斗壁虎,针尖对麦芒的搞笑大战了!


PS:二刷之后,也看到不少「爱和尊重VS控制和索取」主题以外的细节:

1.何为【终点】:

列车员一直都会鼓励伊万一定要坚持到底,但剧情安排的特别好,他们最终也没有坐到终点…

在地球教室来一遭,其实没有到头这一说。影片当中驶向莫斯科的漫长旅途,正寓意一条一直延伸下去生命旅程…

有人下车,有人下车,不管别人剧情如何上演,最终你只能自己决定选择要去向哪里…

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另一段旅程的重新开始…

正如影片中关键的一个转折,儿子和妈妈大吵了一架,虽然话语很伤人,并且提前下站开启了另外一段旅程,但却是重新理解,靠近,和解,宽恕和真正释怀,最终都是回归爱…

2.何为【放下】?

伊万两次想把戒指扔掉都没有成功,也代表着他想放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面对过不去的坎,以为这样那样可以放下,但实际上如果没有真正的穿越理解,生活有一天又会以某种惊喜,像影片当中的戒指一样,再回弹回来…

3.何为【美好】?

影片最后妈妈把假发套取下来,那一刻非常令人动容…

一方面提醒父母已老,会更想要珍惜和看见…

但更多的是提醒自己那份平等心和当下的珍贵,

无论在何种年龄,何种条件下,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