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智慧 《道德经》 心解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漫谈《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2018-12-15  本文已影响110人  糊涂姐姐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浅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一切人们认为的美好,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而对比出来的美,这不是人性至美;天下一切人们认为的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而对比出来的善,这不是人性至善。

所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因为互相对比才有,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道之本来面目,没有对立,阴阳未分,一团和气,故本善,纯善无恶,纯美无丑,也即无善无恶,无美无丑,自在,无在无不在,也没有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之分,浑然一体。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悟透宇宙大自然至极真理的人,通道合道,合于自然的大觉者。

教:修道,修心养性。 《中庸》第一章讲到“修道之谓教”

所以圣人做一切事都是顺应自然,顺心而为。这里说顺心而为可不是说肆意妄为啊,不是说我想去偷东西就去偷东西,我想去杀人就去杀人啊。这里的心是指本心,人的至纯至静之心灵,心灵本体即道一本散万殊,心灵为万里一,与道同质,灵明透彻,不带一丝杂念。心灵反应到事物,所生意识心,才会有分别心,有美、丑、善、恶……。

处无为之事才能不偏不倚,以中正态度行事。行不言之教,少言寡语,身体力行,修心养性,唯道是从。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讲道育化万物自自然然,不带一丝勉强,生养万物却不自恃有功,

这就是本然,如同人呼吸一样自然,正因为没有觉得居功,所以无得亦无失。这是老圣人用自然之理教化人们,做事的时候从本心出发,而不是带着某种功利性目的,这样不会有所得心,没有预期的得到,也就不会有失去。


参考书目:

张玉林先生著《中华民族养生健身心要》

张玉林先生著《漫谈金刚经 心经 坛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