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琅琊榜》的审美特色
一、导论
在电视剧的创作领域和内容取材上,通过小说进行改编的电视剧已经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小说到电视剧的转变,不仅仅是对原著小说的影视化再现,更要注重电视剧向观众展示美感。从文字到画面、从静态到动态、从虚构到现景,电视剧都以艺术手法达到对美的追求。小到装饰大至背景,为观众服务,对作品用心,《琅琊榜》正是如此。
2015年,由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现于荧屏。这部影视作品由孔笙和李雪共同担任导演,该编剧则是小说原著作者海晏担任,保证了电视剧对于小说的高度还原特征,收获书迷的一致好评。电视剧中,人物塑造深入人心、故事情节感人肺腑,在细节上的专注和道具上的细心,让该电视剧在内地、港台、韩日都得到了很高地赞扬与追捧。
本文主要从《琅琊榜》的情节、人物、画面、音乐来阐述它的审美特色。情节的流畅,保证了叙事的完整。《琅琊榜》的故事内容和对白,将传统文化因素所含有的文化韵美通过影视化得以呈现。在此基础上,再加以细节的精准和伏笔的严谨设置,使故事脉络清晰明了,具有美感。而人物身上所拥有的优良品质,在面对邪恶势力之下依旧坚守正义、在面对朋友之间彼此的坦诚、在面对家国受侵时的毅然等,这些优秀品质都表达了电视剧《琅琊榜》对于审美内容的价值取向。《琅琊榜》画面的艺术呈现,运用了丰富和多样的构图结构,使画面具有和谐美;精美的服装,尊重人物身份又符合场合的设定;环境的打造,符合人物的气质又突出江湖与庙堂的区别。同时,音乐的存在也是电视剧必不可缺的部分。《琅琊榜》中对于音乐的运用,一方面,利用画面和旋律的结合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推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歌词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塑造。在音乐的插入与渲染中,发挥了音乐对于电视剧的魅力。正是通过这四方面的论述,品味《琅琊榜》的审美特色。
二、精致完整的叙事情节
1.细腻传达文化精神
《琅琊榜》虽然是架空的历史背景,却以虚构的历史对真实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影视化的传承,是一部有着悠久历史的影视作品。电视剧里传递出中国悠久历史中积淀着的深厚文化底蕴,从中也能让观众对值得弘扬并附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因素得以重新肯定。
自古所沿袭的崇尚仁爱的道德原则,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重视修身养性,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任人唯贤、克己奉公、张弛有序等和剧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给人以一种再现历史风貌与精神熏陶的审美感受。
《琅琊榜》中的“礼”,丰富而和谐。在剧中,男左女右的行礼手势,严谨地遵守着。剧中角色,无人做错。退礼时,退下的那一刻,必须先面对对方倒退几步,方能反身离去,纵观全剧,一丝不苟的遵循着行礼要求与准则。朝堂论辩之时,即使时间刻不容缓,分秒必争,周玄清老先生在殿门处,皇帝皇子众臣面前行大礼,更在入殿前,在无人可见的石阶上也同样行礼。一身布衣,只此一礼,大家风范赫然在目。静妃还是嫔妃身份时,对地位不同的人行了不同的礼:太皇太后是稽首礼、皇后是顿首礼、妃子是空首礼、长公主是万福。如此细腻,实属难得。
《琅琊榜》中的重义守诺,即使在面临危险局面时依旧存于心中。当梅长苏劝说言侯相帮靖王时,明知不合情理且无胜算,明知如今现状是朝局混乱、后宫凶险、人心叵测、陛下偏私,丝毫没有半点利益,就被梅长苏直接问是否愿意。生死大义,何须多言。言豫津也毫无迟疑,君子一诺,成败无悔。同样,当静妃得知自己孩子参与夺嫡之路,也是坚定表示,不问缘由,一起承担凶险福祸,令人动容,无悔且震撼。
“持身不正,持心不纯,则权势富贵皆如云烟。今生你当以他为戒,无论何情何境,勿忘本心之善念。”1 “世事万物,无处不道。隐于山林为道,彰于朝堂为道,只要其心至纯,不作违心之论,不发妄悖之言,又何必执念,立身于何处。”剧中所弘扬的正能量,勿忘初心的坚定,行云流水般的讲述,更易深入人心。
沈追和蔡荃,虽只是一介儒生,却无畏强权势力,致力调查民情,坚持正义,还在私炮房伤亡的百姓一个公道与交代,即使触犯龙颜也毫不动摇自己的决心,即使看清为君之道的寒心、贤臣望路叹艰难的无奈,却依旧期待清明政局的到来,匡正天下,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职责发挥的淋漓尽致。家国天下的宣扬,渗入骨子里的透彻。“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若无百姓,何来天子?若无社稷,何来主君?”这是对帝王皇权欲望的控诉,更是对家国天下,民贵君轻阐述的完美。
2.严谨设置细节伏笔
电视剧的细节存在,是给观众以新的思想启迪,引导观众思索、发现、探究,是电视剧美的欣赏的另一表达。《琅琊榜》则是在剧情中埋下伏笔,在细节中反复推敲,完成叙事的完整性,达到美的要求。在通常情况下,即使电视剧人物再多,矛盾再复杂,对电视剧来说,它都不会让细节被磨灭。正是在这样的重要地位上,电视剧对于细节刻画的精致细腻就有了要求,要保证内容的清晰与完整,必须设定值得推敲又前后呼应的点,慢慢形成一个体。《琅琊榜》在细节的设计上,就贯彻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美在整一性。”
在《琅琊榜》的细节上,霓凰在怀疑梅长苏是林殊时,对比过二人字迹,字体字形完全不同。林殊字迹铿锵有力,梅长苏由于腕力虚浮字体毫无力道。在最后一集中,梅长苏写给霓凰的字迹又恢复到了林殊的模样,因剧情设置服药之后恢复力气写下曾经有力的字体,让故事情节前后呼应,也通过这字迹的对比和变化,让情节更加完整。《琅琊榜》里剧情设定与安排,也符合了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突转”,也就是剧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剧中,从林殊的年少轻狂的意气风发到梅长苏身体柔弱的不堪一击,男主人公身份的转变使剧情向相反的方向转去,原本应与霓凰挥斥方遒的金陵少年变成了弱不禁风的布衣,从少帅变成了余孽;原本应该在江湖游历的梅长苏却在冤案昭雪以后却因为剧情的推动奔赴战火狼烟之地,奔赴战场回到林殊的身份。这样的情节设置,在维持内容完整性的同时也增添了一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
《琅琊榜》也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发现”,在伏笔中完成了观众从不知到知的认识。这一点的运用,则是在《琅琊榜》所埋伏笔中体现。电视剧《琅琊榜》的伏笔,埋的时间长并且精细,尤其是在对于人物身份的刻画。这一点的在梅长苏和聂锋的身份塑造中尤其明显。林殊有在紧张或思考时搓手指的习惯,当靖王将林殊与梅长苏第一次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个动作,这一幕是在第十三集,而早在第一集中,琅琊阁内,梅长苏思考事情之际已经出现。在霓凰对他身份的认出,也是通过三年前所埋下事件才找到可疑点。除此之外,夏冬的丈夫聂锋的身份也是在一直《琅琊榜》里隐藏。当观众知道并确定聂锋尚在人世时,是在电视剧第四十五集才揭开的,但他的口头出现是在第十集,是戚猛口中所要捉拿的“怪兽。”聂锋第一次真人出现是在十六集梅长苏与夏冬祭拜的时候,当时镜头的视角就是聂锋的视角,藏于暗处看着他思念的妻子,聂锋从最开始一直被以为战死到中间怪兽出没及最后的真人露面,整整三十集的伏笔。这样随着伏笔的一一展现,脉络的逐步清晰,推动《琅琊榜》剧情的发展,观众和剧中人物相同的从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到一步步知道他们所忍受的磨难和痛苦,“发现”了他们的悲惨遭遇。这样的设置,令故事内容更加全面,人物也塑造的更为饱满。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与伏笔的设置,让内容环环相扣。《琅琊榜》在情节上,遵守《诗学》中对“完整”的演绎,令事情有头、有身、有尾,值得推敲又精致,在引导观众思考的启迪的同时也实现了故事的清晰美。
三、赤诚纯善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电视剧的核心,人物的塑造,是整个电视剧的基础。纵观《琅琊榜》全剧,无论是主角还是客串,都以高质量的演技与认真的态度服务于观众。全剧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而各具特色。例如夏夫人的隐忍、飞流的单纯、蒙挚的耿直等等。在这些众多人物里,男主角梅长苏与两姓之子萧景睿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赤诚纯善更令观众难以忘怀。苏格拉底提出“美是相对的。”《琅琊榜》里的人物,相对感很强烈。梅长苏和夏江之间,正邪相对。萧景睿与谢玉之间,善恶之分。正是有了相对感,从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优秀品格与风骨,令观众明辨是非、正心诚意,从中汲取真善美的收获,体现影视启迪美的作用。
1.至诚至智梅长苏
梅长苏,《琅琊榜》的男主角,具有双重身份。一是十三年前本应冤丧梅岭的赤焰余孽,林家少帅林殊。二则是江左盟的宗主,却化名苏哲踏入金陵陷入党争之中。在匡扶明君的同时也为洗去污名,重审旧案做了大量准备与计划。虽然他自嘲“我这双手,也是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如今,也只能在这阴诡地狱里搅弄风云了。”但在所有事件中,他一直都保护着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在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风骨,通过影视的形式,让这个人物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并且提升了人的精神品格。梅长苏身上所具有的人物品质与精神风貌,感染着观众,引起了对人物命运的悲悯,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朋友之间,梅长苏以诚相待,以心相知。蒙挚愿携手帮助他翻案时,他知道自己若是败了,定会连累蒙家世代忠良的名誉,他不允许自己牵连挚友。虽然在萧景睿的生日宴席中,揭开了那个残忍的真相,但他也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将伤害降到最低。当萧景睿前往南楚离别之后,他吩咐手下要护他周全。靖王萧景琰,那是对于林殊最好的知己玩伴,对于梅长苏来说的要扶持的君王,不管是对当局朝廷、大梁百姓还是赤焰亡魂,萧景琰是光明与希望的存在。梅长苏在为靖王谋划的同时,他一再强调,那些阴暗,沾满鲜血的事让他自己做,那些痛苦和罪孽,他来背负,一定要护住萧景琰的赤子之心。为救卫峥,即使自己深受寒雪之冻,也在雪中力劝,防止朋友陷入小人圈套;为保靖王不受牵连,只身一人,陷入悬镜司,仅凭他那药香缠骨之躯,踏入夏江的阴诡之地,自信且不畏惧,同邪恶势力作斗争。面对儿女情长,不论是霓凰郡主还是宫羽,他都处理的洒脱而决绝。对于霓凰,十多年来深情不变。穆王府遭遇水军来犯时,郡主被喝下情丝绕之事,梅长苏始终关注,默默守护与陪伴。仅仅一句“此生一诺,来世必践”,包含着二人之间感情的真挚与情深。而对于宫羽,他则是明智地选择了不知不打扰,不给她任何幻想。对于感情的处理,令人动容而又惋惜。面对他的太奶奶,电视剧将太奶奶未见他们之前,梅长苏就嘱咐飞流见到那个和蔼的老奶奶时要听话,轻声细语,眉目尽是对太奶奶的思念。见面时,太奶奶一句“小殊,过来。”仅仅几个字,虽不言语,却将太奶奶给他的糕点收于手心,珍藏于袖。这样的温柔,仅仅为了他那和蔼的亲人。所以,当丧钟敲响意味太皇太后已仙逝时,他悲痛吐血。连誉王和太子都受不住的三日不沾食物,他却以自己羸弱身躯坚持下来。一身麻服素衣,苦涩清冷,已成追忆枉然的忧伤,感染观众。
梅长苏身上所具有的智,不负他“麒麟之才”的江湖盛名。在踏入金陵之后,他仅仅用两年时间,逐步削弱当朝太子和誉王的势力,消除朝堂上的污浊官吏,还政治上以廉政清明、激浊扬清的同时,将耿直忠义的靖王扶持成东宫太子。虽然只是一介布衣卿相,却在一步步的计谋中,用自己的智慧为亲人故友洗刷污名,为朝廷扶持明君。
2. 纯善纯恕萧景睿
萧景睿,被赐国姓的两姓之子。他有着与皇子相同和相似的名字,身份显赫。可以说,他的身上,既有居庙堂之高的政治认识,又有处江湖之远的逍遥洒脱。在金陵城中,他始终是那位谦逊宽厚、仁孝忠义的君子。 纵观全剧,萧景睿对朋友家人的那一尘不染的真心,令人动容。当谢弼有意替誉王拉拢梅长苏时,他说“无端陷朋友于两难之境,绝非道义作为。”仅仅几句,便将这个人物对朋友的赤诚与信用展现出来。当兄长卓青遥被谢玉指使刺杀沈追受伤失败而重伤卧床时,萧景睿毫不畏惧直问谢玉,仁孝忠义,朝堂政局,都拥有着明智清晰的见解,大义凛然。命运的转折是在他生日宴会上,当年那残酷的真相,平日相伴的“父亲”却是一心想谋杀自己的凶手,利用天泉山庄为棋子的谋臣。这一切,却是他最看重的江左梅郎,一片真心相待的梅长苏所导演出来,原本以为,他会仇恨,会怨恨。可是,在得知真相后,他依旧会为已经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亲人挡剑,依旧会在夏冬想杀谢玉之时舍身保护,这些苦楚与凄痛的事实并没有阻碍萧景睿骨子里的宽恕与忠义。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这段在长亭送别萧景睿去往南楚时的对话,令人动容。“当年的事根本与你无关,我也不至于可笑迁怒于你,让你来为其他人做的错事负责。”知情义,明因果,保持自己对朋友的赤诚,毫不改变。萧景睿深知二十年前的错杀与好友无关,选择原谅。明取舍,知进退,即使被好友遗弃利用,也维持着自己对梅长苏的坦然。真相残酷无法挽回,但好友情义依旧在,不悔无怨。“我之所以诚心待你,是因为我想要这么做。如果能够争取到同样的诚心,我当然高兴,如果不能,也没什么好后悔的。”萧景睿如此这般的宽宏包容、大气纯善,身上的真实让观众为之动容。最初那样的鲜衣怒马在江湖潇洒闯荡,却在宴会之后所换来的至亲别离,好友天涯路远自己远走天涯的孤楚,萧景睿不违本心,于友于家的一片赤诚感人肺腑。而当他明辨是非,看了谢玉的供罪信后,坚持上禀,为当年惨案说话,就算有生命危险也不改其志。这是属于人物的精神与风骨,也是影视剧所传达出来的正能量与希望,这种力量传达到观众的眼里心里,久久不能抹去。
梅长苏和萧景睿,他二人都是有着多重身份的人物。一个虽为复仇而来却心系天下,一个虽身世阴谋却心如明镜,二人的那颗赤子之心并没有被邪恶势力所磨灭与污染。这样的人物形象,丰富了《琅琊榜》的感染力。
四、唯美古韵的艺术画面
《琅琊榜》的画面处理的唯美古韵,雕琢细腻。日本著名电视剧脚本作家舟桥和郎曾提出电视剧画面要“美而富有诗意。”这里就对电视剧的画面美感有了要求。在《琅琊榜》里,给观众现于眼前的有烟雨蒙蒙、晨雾缭绕、花红叶翠的场景,也有山色空蒙、林木疏淡的自然风光。在这些画面中,蕴含着别有一番风味的人文情趣。《琅琊榜》中的构图结构、服装造型和环境塑造,体现了电视剧对“美”的贯彻。
1.构图结构
《琅琊榜》使用构图方法多样且美观,尽显影视的画面布局。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提出过“美是数的和谐。”例如黄金分割率。而《琅琊榜》在构图中,遵循着数的和谐与比例,经常使用对称型构图,表达出对人物的塑造与环境的渲染。在构图结构中传达着美。
图1 是在琅琊阁中二人席地而坐,远处山景仿佛水墨,眼前似乎知音相谈,美景与知音,柔和富有暖色。另外,图1的对称、框架、三分都有所显现,画面感强烈、自然、和谐。同时,也遵守了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美在于匀称。”
图1图2
图2所重要体现的是“庭生”这个人物,所以使用了三角分割法并将其他的人物与背景进行了虚化,画面的布局重点强调了这个任务的重要存在,令观众瞬间得知这个人物的作用,再结合之前的剧情,联系事件,就让观众有了一个认识,这个人物,剧情不可缺。三角分割法的使用,保证剧情的连贯性,也增加了画面的美观。
图3所运用的构图方法则是框架构图。框架式结构在选择前景时,选择了门的开放,将观众的视线引向框架内的人或景,突出主体:梅长苏的行动、飞流的默默陪伴、祭奠故者的哀思,这些赋予了画面的丰富层次,也营造出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狄德罗所说的“美在关系”中的一点也是在强调比例与对称等形式因素。在这幅图中,门的设置和背景的竹林、祭奠所用的烛台、人物所进行的动作之间的比例构造了景中有景、情中有情的意境。
图3 图4图4所展现的是利用三个孩童去破解武功的阵法布局。在阵法中传达出了一种流动感。三个孩子以太极中的阴阳保持对阵,重心集中于六角形的三个顶点处并最终又汇合在中心点,画面看起来紧凑,摆阵的走势,在画面的展现下富有动感。
2.服装造型
《琅琊榜》里面的服装,都有着准确的样式。比如人物服装的右衽,那是汉族的象征。美轮美奂,典雅古韵。在《琅琊榜》剧中,服装多样。如图5所示,主要的人物都拥有自己的官服、正服、居家便服等。以蒙挚为例的将士们,还有戎装和铠甲,英气逼人,如图6。
图5 图6服装的色彩,是以地位的高低安排等级,如图7皇帝的服饰是纯黑,因为他是九五之尊,权利最大之人,体现了地位越高,服饰颜色越深的特点。当然,剧中服装也显示了人物的特色,如梅长苏的服饰皆以淡雅为主,传递出“江左梅郎”的江湖气息,如图8。静妃作为医女入宫,服饰也是淡雅清丽。言豫津作为世家公子,服饰则是中规中矩,大方得体。根据人物身份与特色来精心设计服装,不仅有利于剧中人物形象的展现,更增添了古韵典雅的气质。
图7 图8环境是电视剧重要的部分,人物所居住的环境,代表了人物本身的气质。作为古装电视剧,《琅琊榜》里环境的打造与布置,美感俱在,无论是所处之地或是所用之物,精美而富有气韵。《琅琊榜》梅长苏所居住的地方。苏宅的一砖一瓦都是剧组为了符合人物设定,亲自搭建起来的。院内的竹子,环绕门前,一步一景,浓淡相宜。环境幽雅恬淡,无不散发着素雅古韵。屋檐由于下雨滴落水珠,因为下雪而雪花纷飞,自然而唯美。处江湖之远,则看到琅琊阁的风景,青山绿水和楼台亭榭,勾勒出山水之间的秀丽恬静。琅琊阁内的设置,机关重重,打造出江湖组织的神秘莫测。居庙堂之高,有在宫廷之中以暗色系色调为主的庄重威严的环境。渲染了一种压抑,凸显了一份凶险。
苏宅1 苏宅2 苏宅3正是有了环境的布置,《琅琊榜》的美感在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中都得到了体现:琅琊阁和江左盟,在自然上返璞归真,一草一木与一江一舟,都清新淡雅。京城与宫殿的环境,建筑庄严而富有等级感。这样的环境布局,为《琅琊榜》在审美中增添了视觉的享受。
五、扣人心弦的音乐格调
黑格尔曾提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音乐是电视剧最基础的语言之一,也是电视剧形象构成的基础,更是电视剧叙事的最主要工具。《琅琊榜》利用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将情节和人物进行演绎,令观众在音乐的渲染中,体会别样的心情:对人物命运的唏嘘,对故事情节的哀叹。电视剧中的音乐包括曲调和歌词两个部分,二者紧密结合共同构成电视剧中的音乐。《琅琊榜》中的音乐拥有与内容、人物、情感都匹配的感染力量。派脱曾说:“一切的艺术都是趋于音乐的状态。”在《琅琊榜》音乐格调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以旋律叙事
《琅琊榜》的片头曲——《破茧成蝶》,宛如一幅水墨画。虽然没有任何歌词的点缀,但仅凭音乐的旋律与破茧成蝶的画面,却勾勒出一幅淡雅隽永的画卷。在国产电视剧中,目前还没有片头像《琅琊榜》这样,以水墨方式,以纯音乐展开故事讲述。从旋律到画面,以水墨形式向观众讲述梅长苏的一生:那是他遭受磨难、面目全非、破茧重生、化茧成蝶的过程。片头的第六秒,水墨画呈现的是赤焰手环,那是梅长苏身份的证明;接着是脸上蒙着面纱的面容,那是林殊深受火寒之毒之后,经过挫骨削皮之后的面目;当破蛹成蝶之后,画面给了蝴蝶触角特写,暗示那冤丧梅岭的七万儿郎。烽烟下英魂悲鸣,有谁能记起,他只身一人,即使飞蛾扑火也坚决不退,完成身上的使命。音乐相对应着所讲述内容进行旋律的转换,从一开始的低沉彷徨到蝴蝶扑向花丛完成使命的慷慨激昂,立体的表现了本剧的主题以及主人公命运的全过程。
2.歌词表意
片尾曲是《风起时》。这首歌,歌词由同名小说原作者,电视剧编剧海晏所写。作为片尾曲,旋律沉稳而不失大气,歌词里所描绘的,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梅长苏对政治清明的理想与义薄云天的决心。“风云,变换几卷,乱世起惊澜。”暗示麒麟才子来,金陵风云起。夺嫡与复仇之路开启征程。“昔年朱弓,壁上空悬。”在电视剧里,当弓箭出现在梅长苏的视线中,他情不自禁去触摸,却遭到了靖王急忙的阻止。于靖王而言,人已逝,物犹在,弓箭的存在,是追忆故人的证明。这句歌词则有对内容的提示作用,也外化了剧中人的内心情感,观众能感受到梅长苏对于以往的想念,靖王对已故之人的重视,并进一步配合了塑造更丰满的人物性格。“明眸在心,青山难掩。江山如画,是我心言。”这是梅长苏也是林殊的心里所想。梅长苏一直保持着自己那颗赤子之心,所以他会说此血仍殷,他想看到的是在明君统治下的大好山河。“风起”二字之后,旋律激昂,铿锵,暗示了金陵皇宫中的风云变幻、东宫之位争夺的激烈,陈翻旧案过程的坚定决心。当“风起”旋律过后,“云散”二字,曲调平缓,柔和,是一种拨开乌云见明月的清晰。污名已经洗刷,旧案也以重审,恢复了赤焰儿郎的名誉也稳定了萧景琰的江山,这两个字,是一种恩怨过后的释怀淡然。
《赤血长殷》作为电视剧的插曲,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梅长苏进入悬镜司大牢中,另一次则是在梅长苏去世后,回忆过往。虽然仅仅只出现这么两次,但对环境的渲染与情感的宣泄,通过歌词与旋律,再配上苦涩的画面与过往的暖意,将悲伤基调发挥的淋漓尽致。《赤血长殷》,是在电视剧还没有出现就存在的,本身就拥有一些听众且拥有好评,这首歌受到网友们的推荐以及符合人物内心独白而被制片人收入剧中,成为插曲。当“且待赤焰归,整军再从头,守我山河家国依旧。”歌词与旋律出现时,画面正好是梅长苏带领赤焰儿郎奔赴战场,保家卫国。他不允许江山残破,不愿看百姓颠沛流离。烽烟起,战火急,看到的是他重披战衣,铸就自己那满腔赤心。“纵年寿难永,无愧一生所求。”有蔺晨这个神医在,梅长苏的生命是可以继续延长的,然而他自己选择了终结。冰续草可保证他一生性命无忧时,梅长苏选择了心中的道义舍弃了性命;敌军来犯时,仅用三个月的生命毅然选择奔赴战场。十九年的林殊、十三年的梅长苏、三个月的林殊,那就是他短暂的一生,却在那时间里,无愧无悔。在整个黑白颠倒的恶势力的背景下,梅长苏的一身病骨却在最艰难的路途中走的坚定和执着。
《红颜旧》——这是一首以“任凭斗转星移,唯不变此情悠悠”贯穿感情的歌。可以说这首歌,是霓凰唱给她林殊哥哥的。在十一集中,二人长亭相认,泪千行时,这首歌前奏一起,就有一种哀伤弥漫。如果说蒙挚是因为和梅长苏联系才得知他未死已归,静妃是凭借《翔地记》所写批注而得知他身份,那么霓凰则是从一开始的信任与好感,到一步步确定那就是他,这样的笃定与深情。“狼烟烽火几时休,成王败寇尽东流。”霓凰不仅仅只是郡主,更是一位巾帼英雄,浴血战场,守我河山。这一句,对于霓凰这个的人物设定是及其符合的。“思君不见倍思君,别离难忍忍别离。”这是霓凰对林殊的思念,歌词悲凉再附加以凄美、哀叹为基调的曲调,将氛围渲染的万分悲怆,也将这十三年来的思念,遇见后的分离,向观众娓娓诉来。十三年前,林殊被告知冤丧梅岭,霓凰就在这十三年中依旧对他念念不忘。与林殊的再相遇,相认,却又离别。在霓凰听到解火寒之毒时的狠毒、知道仅仅只能活三个月却依旧要奔赴战场的坚定决心,插曲的旋律奏起,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可奈何情感的渲染。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曲《红颜旧》也暗示了感情路线。“唯不变此情悠悠。”的人物情感不仅仅是霓凰和林殊之间,也有那些失去挚爱却情深不变的有心人。言侯之于林月瑶,深情未变,心意未改。静妃之于林燮,当林燮曾化名梅石楠,在外游历江湖时,救过那时身为医女的静妃。芷萝宫门前,楠树抬眼可见。这样的真挚哀婉,情深缘浅,令观众为这些静默守护的人和情感到唏嘘与怅惘。
六、结语
电视剧《琅琊榜》凭借着对人物刻画的深入人心、画面布局的唯美视觉、尊礼尚义的历史情怀、深情投入的音乐渲染,获得中国“飞天奖”的荣誉以及“最佳电视剧奖”、“最佳导演奖”等等。即使电视剧已经过去了一年半载,但影响力依旧存在,网络播放率依旧上涨,影视平台依然热播并收视乐观。
《琅琊榜》放弃了以儿女情长为主流的情爱路线,保持对历史的尊重、艺术的严谨,细心雕琢,将家国大义放在第一位,为现如今的国剧树立了好的榜样。另一方面,现在影视大多数都由小说改编制作,并且有的影视剧改编的几乎面目全非。《琅琊榜》对小说的高度还原,不随意篡改故事情节、不弯曲人物形象品格,不仅仅是对小说本身的尊重,更是不辜负书迷的期望,这样成功的从网络小说转型为热播影视,也具有一种对其他影视制作的启迪作用,对作品负责,为观众服务。
虽然电视剧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前几集人物关系的凌乱。主角光环的强大,对手预谋智商的失衡等。但总体而言,《琅琊榜》传递的是不能放弃、明辨是非、坚守情义的一颗本心;是维护国家边疆无犯、朝廷明理纲正、百姓平安喜乐的一片祥和;是即使身处黑暗却心怀光明、不坠其志的一腔热血,赋予了作品审美内容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