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闻西游唐三藏 人间再无大乘天
西方有蜘蛛侠,蝙蝠侠,超人,中国就这一个孙悟空斩妖除魔500年。随着不断的演绎和解构,“悟空”从一个ID变成了IP,而“唐僧”却因《西游记》被世人所误解,只剩下一个背影离我们越来越远……
从神话到小说,从传奇到历史,我将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唐玄奘。
第一期 西行宏愿 之「佛门伟器」
文|昆书
相信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小时候暑期必播,86版的西游记共25集,但是却能让你看出来堪比还珠格格七、八十集的感觉。
最早的西游记是1978年日本拍的,我国广大人民一看直呼辣眼睛,完全属于糟蹋名著。于是乎,带着些政治任务性质,86版西游记诞生了,也成了无法超越的经典。它的重播次数之多,以致于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西方有蜘蛛侠,蝙蝠侠,超人,中国就这一个孙悟空。孙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并且随着不断的演绎和解构,从一个ID变成了IP。但是这次我要讲的不是狂傲逗比的悟空,而是在西游记中懦弱,胆小,是非不分,唯唯诺诺的唐僧。
神话来源于传奇,传奇来源于历史。从神话和小说开始,我将还原给大家一个真实的唐三藏。
唐僧在小说西游记中也叫金蝉子,据说是西天佛祖的二弟子,因为轻慢佛法所以被贬至中土转身,历经十世好人才转世为唐僧。
这说明什么,说白了,就是根红苗正,高干子弟。西天取经观音选人内定唐僧不说,还送三件宝物,锦斓袈裟、九环锡杖和金色紧箍。(这三件宝物是如来让观音送的,而且金禁锢有三个,但是观音就给了一个。)
给就给了,观音还当着大唐太宗和文武百官的面来了一个显圣。唐太宗一看这是观音的人,就赶紧和唐僧拜了个把子,称唐僧为御弟,然后也有管他叫御弟哥哥的。
天上有人,地上也有人,徒弟没有一个是怂主,连座骑都是白龙马。除此之外还有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伽蓝守护。这不像取经,更像领导微服私访或出国访问。
但是,真是的玄奘真是如此吗?真实的西天取经又是什么样子呢?咱们继续说……
------------------------------------------------------------------------------------------
玄奘俗姓陈,名祎。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曾祖、高祖官至北魏太守,祖父因品学兼优而出任国子监博士,父亲陈慧虽只是一名县令,但也是精通儒道,品格高洁。
因见隋炀帝的荒淫无道,陈慧辞官而去。没想到赋闲不再出仕的陈慧,却给陈祎奠定了一生的学问和修养的基础。
陈祎六岁学文,八岁便阅读了大量的儒家经典。陈祎不仅好学聪慧,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凡是学问,必求甚解,少有领悟,立即实行。
这句话不简单,我的理解是两种精神,一个是探索精神,另一个就是知行合一。
一次父亲讲解《孝经》中的“曾子避席”的典故,讲完之后便问陈祎是否明白了这个道理,而陈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毕恭毕敬的站了起来给父亲深深鞠了一躬,才答道:“孩儿明白。”
陈慧心中甚慰,却又故意问他:“你明白了就是了,为什么要站起来呢?”
陈祎答道:“各种经典道理,不仅是书面知识,而必须身体力行。我既已明白这个道理,作为儿子在父亲面前,又怎能安坐不动呢?”
如果说聪慧有根器和家学渊源的原因,那么早熟多是和家庭成长分不开关系。
陈祎五岁丧母,十岁那年三哥早夭,父亲也在后来病倒,不久便撒手人寰。无奈之下,陈祎随早已出家的二哥来到了东都净土寺当了一名童行。抄经礼佛,吃斋诵经,由此进入佛门之中。ps:童行就是出家但是还没有正式剃度取得度牒的少年。
出身名门,命运多舛,这是玄奘真实的童年。
自古以来,出家人可以免除兵役赋税,但由于有很多人为了逃避兵役赋税而出家,隋朝时期一年中曾有五十万人出家当了僧尼。隋炀帝时便禁止自由出家,并且严格控制僧侣数量。
出家要“试经”,考试经、律、论三藏,而且每次主持考试的都是朝廷委派的精通佛法,德行兼备的大臣担任。
公元612年,大理寺卿郑善果在洛阳主持试经,报名者数百人,而名额仅有27个。陈祎十三岁,没到成为沙弥的年龄,所以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在考场徘徊几日后,被郑善果发现,于是召来问询。
于是便知道这个还没剃度的童行陈祎出身官宦世家,学养深厚,并且熟知经论。相问志向,陈祎的一句“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深深触动了郑善果,于是破格录取,特批在洛阳净土寺剃度,法号“玄奘”。
郑善果对人评价玄奘道:“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由此可见,古人有识人之能,观人之术,也更说明了玄奘少年之时就风采不凡,根骨不俗。
公元618年,隋帝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战火燃烧到了洛阳的时候,玄奘来到了都城长安。此时的长安刚刚更换了主人,隋帝国灭亡了,大唐初建。战争还没有结束,长安的寺院破败不堪,断壁残垣。
听说蜀中闭塞,没有被战火波及,很多高僧大德都去了。所以他们兄弟俩就出剑阁入蜀中,寻访高僧名师。后来又出巴蜀,游历荆州、扬州、苏州,又辗转南上北下,行游了大半个中国,在七年的时间里,玄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孜孜不倦的研究各种佛教典籍,访问了几乎所有的高僧大德。试图彻底读懂佛法。最后又回到长安城求学。
虽然刚刚二十多岁,但是已经名满天下,被誉为佛门“千里之驹”。
当时的唐太宗刚刚登基不久,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经常做噩梦,需要点心灵上的安慰。
朝臣们以“为国祈安,超度阵亡将士”为理由,奏请在皇宫举办“六道慈忏”法会。这个“六道慈忏”法会在佛教法事中堪称第一,内容复杂,仪轨严谨,而且最少需要十名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同时主持。
27岁的玄奘就入选了“长安十大德”,为皇家主持法会。但是他拒绝了,原因就是他需要专心研究佛法没时间,没精力搞这个事情。
在隋唐之前,中土的佛教还没有形成严格的宗派。魏晋时期佛学思想深受玄学影响,重玄理清谈。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又转为重视讲诵佛典,也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
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统一,才形成独立自成体系的教派。但是经论不全,学派林立,各执己见。学派之间缺乏交流,所以无法解除疑惑,止息争论。佛法究竟的是什么,佛法的真谛在哪里,这是玄奘心中最大的迷惑。
一次偶然的机缘,玄奘遇到了一个来自印度的僧人——波顿。正在长安讲经的波顿让玄奘感受到了来自印度的佛法智慧。玄奘得知印度有一个那烂陀寺,是佛学的最高学府。法师戒贤是当世的高僧,通晓一切佛法经论。
波顿的出现,成为照亮玄奘心中幽暗的一道闪电。
玄奘发下了一个影响世界的宏愿
——西天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