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地标30讲08:安徽西递胡氏宗祠
血缘组织如何扩大规模
1、西递胡氏宗祠的核心看点,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它承载的宗族文化。
看看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是怎么把血缘这种人类最天然的联系高度组织化了,这种组织就是宗族。中国的宗族,其实是一种以弱血缘为纽带建立的大型组织。
西递村依山傍水,白墙青瓦,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主要居民都姓胡,现在人口有1000人左右,古称“徽州”,中国三大商帮中的徽商就出自这里,清代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徽商代表之一。
老师今天举例的是西递村敬爱堂,敬爱堂始建于明代,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朝乾隆年间重修的,是一个典型的三进式徽派建筑,门匾上四个大字“胡氏宗祠”。是一支支脉祠堂,也是村里现存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座。
西递胡氏可以追溯到公元904年,是唐朝倒数第2个皇帝唐昭宗把自己刚出生的儿子托付给叫胡三的部下,为躲避追杀,到江西婺源,后来第五代叫胡士良的,是家族的第五代,有次外出看上了这个地方,就和家人搬到这里,是西递胡氏宗祠的先祖。
2、宗祠是宗族组织的权力象征物,通过祭祀祖先、承办公共事务、编修族谱等手段,维护和加强了宗族的认同。
祠堂不仅仅是一栋普通建筑,而是宗族组织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精神象征物。最早的功能是祭祀,祭祀的仪式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周礼”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也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发展出了宗族这种大规模组织的雏形。一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二是把其他儿子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国也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三是,每逢重大节日,诸侯王和子孙们都要回到都城,大家按辈分等级,尊卑有序,举行祭祀仪式,用以唤醒大家对共同血缘的记忆。
这是宗族组织的雏形,经过时间的洗礼,这套组织方式走出了庙堂,最终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组织模式之一。
3、以血缘为纽带建构组织,是人类文明早期的共同选择,但中国文化突破了直系血亲协作的局限,以弱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出了强大的宗族组织,并且被这种组织塑造了几千年。
中国一向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基层乡村千年以来运转的相当不错,很大程度上都跟宗族自治有关。在古代社会,县以下的基层,比如乡镇、村庄、公共产品基本上都是有宗族提供的,道路、水利、桥梁的修缮等很多事, 也都由宗族负责。
宗族还可以为成员提供信用背书,有了信用,外出经商成本会极大的降低。宗族成员还可以给同族提供政治保护伞。
后来,宗族的实力和势力越来越强大,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那么维持宗族的凝聚力就需要起名字和修族谱。家谱体量小,便于分发携带,就成了流动的祠堂。
修家谱也是宗族进行组织管理的大事。
有了这一套管理手段,宗族组织才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这确实是中国特有的一套组织发明,中国也因此成了“家国同构”的超稳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