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的思索·作者:薛志鹏
“红包”的思索
作者:薛志鹏
笔者在撰写此文之前,已做好被千夫所指、口诛笔伐的思想准备,但“文者担道义”,一份责任驱使,还是有必要阐述鄙人对“红包”现象的想法、思维和一知半解。今之“红包”已非传统意义上的“红包”,当今之“红包”不仅仅占据了人们的网络生活,更是侵蚀了一部分人的灵魂。责不在红包,事在人心不古。
近几年,在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亿万之众在一夜之间,不约而同地疯狂爱上了一个看得见数字,摸不到温度,称作“红包”的虚拟交互礼物,人们不仅仅是趋之若鹜,大有得不到“红包”心不死、不抢到“红包”睡不香的势头。
网络“红包”本是网络衍生而来的便捷工具,是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电子软件附属品,是科技进步的欢喜事,应该与国人生活中传统的红包一样,是长辈对晚辈美好祝福的载体,但是现今的所谓网络“红包”似乎已经变了味道。
想我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和悠久文明的古老国度,历史悠久,人文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边、灿若星河。自古以来,人们就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尊老爱幼,尚礼崇文,恪守三纲五常,四维五伦八德。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尽管这些禁锢或许让现代人感到不适应,但却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传统文化精髓。
现代生活中,还能找到传统文化中的影子,譬如: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互拜年,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红包”。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祟”,“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的习俗是怎么传承而来的呢?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种妖精叫“祟”,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就跑到各家各户,用手去摸熟睡中孩子的头,小孩子胆小就被吓得大哭,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大年三十晚上亮着灯不敢睡觉,叫做“守祟”。
有一对老来得子的老夫妻,自然对孩子是头上顶着怕吓着,口里含着怕化了,疼爱有加。到了年三十夜晚,拿出家里祖传的八枚铜钱与孩子玩耍。待孩子玩睡着了,就把这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图个红火和吉利,继续守着孩子不敢睡。到了半夜,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祟”飘了进来,伸手就去摸孩子的头,哪知道,枕头下的红纸包突然闪出道道金光,吓得“祟”转身就逃跑了。
第二天,老夫妻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左邻右舍,以后乡亲们都争相效仿,孩子就太平无事了,越传越远,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习俗,据说,老夫妻那八枚铜钱是暗中保护孩子变幻而成。因为“祟”与“岁”谐音,随着时代的更迭,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到了明清,人们则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尊长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一些地方也叫“串钱”。
而近代则演变为在红纸包里,包上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长辈们则在红纸包里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后来,金属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就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崭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光交错之间,到了科技发达,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红包、压岁钱,或串钱”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朝更代迭,从科技落后的古代传承至高度发达的现代,属性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依然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福。
而网络风靡世界,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便捷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大幅度拉近,无论远隔天涯,还是近在咫尺,都能用网络把人们联系起来,客观上极度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网络世界里,洋洋洒洒的文字,精美绝伦的画面和图片,让很多闲来无事,甚至紧张忙碌的人们有了片刻休憩的港湾,甚至心灵的栖息地。
然而,有一天,网络世界里诞生了虚拟的“红包”,许许多多的人除了白天想方设法明抢,就是在漫漫长夜里暗暗潜伏着,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痴痴等待。一旦发现有人发了“红包”,就在鹰雀穿云、惊若脱兔般瞬间出手,一抢而空,或许有人想直接用手指戳破手机屏幕,直接抓到所谓的“红包”。哪怕自己在那个虚拟小的“红包”里只抢到一毛、甚至一分钱,都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大呼过瘾,大有感恩戴德之意。
甚至有人相信某某手机销售商之鼓吹,某某品牌的手机抢“红包”最快!更是推出了抢“红包”手机排行榜,甚至衍生出某某抢红包专用的软件,各种群体发出的红包,软件持有者瞬间全部抢到,为人而不耻。但更令人脊背发凉、不寒而栗的是,我们这个崇德尚善的民族,什么时候演变成以巧取豪夺为荣了呢?试问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何在?时代在进步,部分人的思想怎么会倒退到原始社会的弱肉强食思维中不能自拔了呢?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了呢?
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网络群体,都沉默不语,人们都想大家早就该进入梦乡了。但有的朋友为了试试还有没有人在线,就在QQ或者微信群里发个“红包”,每次都会有很多朋友及时、准确无误地出手抢走“红包”,无论钱多少,都欣喜若狂。有的朋友说,抢红包只是为了娱乐,笔者不禁要问:在这个方便快捷、瞬息万变的时代,工作学习压力巨大的社会,难道不需要读书、学习以求进步吗?更有无以计数、名目繁多的娱乐供人们消遣,为什么独爱抢“红包”呢?
还有的朋友,把不发“红包”的人视为抠门,不予理睬,而对时常发“红包”的人,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什么目的,都毫无底线的笑面相迎,笔者甚至看到过个别人对常发“红包”者百般殷勤、为几分钱财而献媚。笔者毫不夸张地说,当今部分网络“红包”已成某种“文化”,俨然已演变成链接畸形人际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更有甚者,利欲熏心,利用“红包”的便捷性、虚拟性和广泛性,甚至煽动性,在网络上搞红包赌博、色情游戏等等花样百出的骗术,许多人辛辛苦苦赚来养家糊口的血汗钱白白打了水漂,衍生出许多危害社会稳定、危害家庭和谐、危害孩子健康成长,贻害无穷的不安定因素。据媒体报道,一些人甚至开车的时候也不断摆弄手机抢“红包”,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的事件层出不穷、有纷至沓来,惨祸连连之势,各种悲剧不断上演,真是罪孽!
说到底,“红包”已经衍生出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文化,是纯粹的拜金主义作祟。如此,失去了网络作为服务工具让生活更加便捷的本原。红包本是网络工具的一种,“红包”变了味儿,“红包”改变其本来的性质,污染了一部分人的心灵,甚至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妨碍了人们彼此之间那种本该纯粹的真诚交流与人际交往。
如此“红包”,只能催生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只能衍生金钱至上的自私思维,不要也罢!
如此“红包”发之如毒瘤,收之又能改变你什么呢?窃问:那几分钱真的能让自己的口袋鼓起来吗?只不过给部分人不劳而获的心理多了一些理由和说辞;只不过是亿万不明就里的人们为“红包”的发明者造势;只不过是蜂拥而上、稀里糊涂地给“红包”运营者奉上巨大的利益的被利用者;只不过是“红包”制造商者义务广告宣传员;只不过是“红包”发明者热情的送钱小步兵!
如此红包!如此简单!如此红包!要之作甚?如此红包!不要也罢!如此红包!引人思考!
红包本无罪,祸及人心!
注:本文只阐述个人观点,不针对特定某人,请勿对号入座,自寻烦恼,笔者拒绝辩解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这种现象,更不想做无谓的争论和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