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一起慢慢品读庄子一山木1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品悟:这篇继续探讨无用与有用,大木以不材得以终其天年,大雁却因不会叫而成为盘中餐,于是引出庄子成材与不成材之间的讨论。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太难把握,一定会受牵累。但如果认识到神农、黄帝遵循的法则就能不为物所役使。那就是顺乎自然而茫然无心地漫游于未曾有物的虚无中,按物之本性去主宰万物,可上可下,以与天地万物和谐为准则,无赞誉也无毁谤,或如龙之显现,或如蛇之潜藏,随时变化,而不拘泥于一端。
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规律,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就必有离散;有成功,就必然有失败;锋利的,必然会遭遇挫伤;有名望的人,就容易招来非议;有所作为的人,就一定会有他做不到的事。所以说,做事失败的时候,不必灰心丧气,而是要明白两极相通,物极必反,一次次失败后终会有成功。在得意的时候,更不能忘形,因为“福祸相依”,谁也不能保证眼前的一切就能永恒不变。悲欢离合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本来就是这样轮回的。明白了这个规律,人就不会执着于一方,为各种变化而深感惆怅,甚至绝望,而是能够灵活应对,并从心里接受,从而获得平静和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