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人的分类方法

2023-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豫兰剑客

      孔子按学习能力将人分为四种: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者,我以前认为没有,现在也还怀疑。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有记录的才华早著者、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者想必就是属于此类。

    圣贤如孔子,属于哪一类呢?没听说过孔子早慧或者过目不忘,孔子属于学而知之者,这可以从他对自己的评价中得到验证,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从来没有说他自己聪明,甚至明说过他不如爱徒颜回聪明,但是就好学这一点,他还是对自己十分肯定的。有一天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子路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子路回答不上来,孔子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凭着对“道”的孜孜以求,修习了 礼、乐、射、御、书、数各种学问,且样样精通,以至于学生子贡说他“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达巷党人也惊叹于他的“博学而无所成名”。

      孔子没有天赋异禀,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从而将自己变得博学多能,七十岁上又习学《易经》,至于韦编三绝。

      从孔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无限可能性。

      生而知之者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学而知之也完全不妨碍一个人的成功甚至于卓越。我想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学而知之者还是占大多数。

      困而知之者,我的理解是,处于困境甚至于绝境不得不学的人,孔子将这种人划归为第三等人。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或者为了使自己的德才配位不得不学习,这样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但即便如此,倘能通过学习摆脱困境或者让别人改变对他的看法,也还是值得肯定和敬畏的。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初不肯学习,国君孙权现身说法,指出读书的好处,“蒙乃始就学”,博览群书,让鲁肃刮目相看,与之结友而别。东吴名士周鲂之子周处勇武好斗,任性使气,为民除去猛虎蛟龙很久没回来,老百姓却相与庆贺,周处得知他被认为与猛虎蛟龙并称三害,而他危害最大,羞愧难当,于是读书修炼,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吕蒙和周处都是属于困而知之者,因为终于肯学习,为自己赢得了很好到名声,以至于名垂千古。

    现实生活中,困而知之者大有人在,遇到困境不可怕,关键是要从自身找问题,从困境中崛起。

    最下一等人,孔子说,是困而不学的人。已经处于困境中了,还不能引起警醒,继续躺平、摆烂,这不是等死吗?而不幸的是,我们周围,躺平摆烂的人,真还不少呢,这就让人难过了。

      孔子还有一种按智商进行的更为简单的分类:中人以上和中人以下。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  中等智慧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智慧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这是告诉人们说话要看对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