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基本功1:聆听
提问好的问题,提出触发对方思考的问题,这是每一个关注提问的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很多管理者、引导者、教练们揣摩的事情。而聆听是提问的燃料,聆听可以使好问题呈现出来。
有些人觉得问很多问题就是好的聆听方式,这是伪聆听。其实你问很多问题会让对方说不下去,更不用说你还打断了对方的思路,最糟糕的是,你提的问题带上了你的价值观、你的是否判断,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提问前要聆听,并不是让你用问题去干扰对方,而是你像一面镜子,照出对方的价值观,照出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找到提问的切入点,促进对方反思和自然生发自己的想法思路。
玛丽莲·哈特金森提出聆听分为三个层次,自我为中心、以对方为中心和深度聆听。
第一层,以自我为中心的聆听
看起来像在聆听对方,而实际上,并不关注对方,只顾讲出自己的观点和标准,甚至寻找对方话题里的破绽,来证明对方是错的。这一类的聆听很多蹩脚的提问者常犯。
比如,同事来和我说他最近工作上的烦心事,我心里嘀咕你烦,我比你更烦了,表面上在听,实际上心里早就想让他走了,表面上在嗯嗯啊啊回应,实际心里想的是我自己的事情要怎样怎样了。这种情况关注自己当下的感受,忽视了对方的情绪。
刘涛找我说“最近费大力气完成的一项工作任务,交给领导后被劈头盖脑的骂了一顿,说我做的内容根本不是他想要的,好烦呀!”我接口就说“你的领导对这样任务的要求是什么呢?你都没理解领导的意思,自己没做好还埋怨别人。”刘涛找我干嘛的,他可不是来找指责的,是来和我诉说苦闷,当然我所说的内容,是他需要注意的,但没有处理完心情就处理事情,事倍功半。
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回应,这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也是人们很自然的反应。只是,你要做一个好的提问者,这就是必须刻意规避的状态。
第二层,以对方为中心的聆听
交流时,我是中立的,好奇的,尊重的。这个时候,我没有自己的评判,而只有对对方事情的聚焦,只有身体语言和情感的支持。
中立,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情,因为中立要求你无论听到对方的想法有什么感受,都不能表达反驳和不同的意见,这就要求你管住自己的嘴,不要随意开口说,不要随意给人贴标签,更不要很快的判断对与错。
好奇,“这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就是一个好奇宝宝,小时候的十万个为什么,想一想那个时候我们好奇的每一件事情,都来自于对这个事情本身的好奇,并没有我们的主观判断,你可能会说,那个时候我们是不懂呀,对,就是不懂,当你处于好奇中时,要放下你对这件事情的已知状态,清空自己。
尊重:沟通的书籍中常常有这样一个知识点,与他人沟通时,要看到对方面部的三角区──双眼与鼻前的区域,要尊重谈话的对象,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你飘忽的眼神、手的抓耳挠腮、你晃来晃去的身体都会出卖你,说明你根本不想听,谈何尊重。尊重是你在认真听他所讲,同时做出了适当的回应。
第三层,深度聆听
聆听对方的情绪,需求、价值观和动机。透过行为层面的表象,听到对方背后的声音。
TA:我最近比较烦恼?(烦恼,是他的一个情绪。)
TA:我想出去散心,让自己心情愉快一些。(散心,让心情放松是他的一个需求。)
TA:我想在家工作,自由安排时间。(自由,是他的一个价值观。)
TA:我想要去帮助更多的人,可以让自己获得成长,也能获得成就感。(成长和成就感是他的动机。)
如何做到第三层次聆听
第一步,放弃一层聆听,不以自我为中心,放下自己当下的感受,不去寻找对方话题的破绽,不太多关注自己的观点,从而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好。
第二步,调整自己状态,进入以对方为中心的聆听,保持中立、好奇、尊重的状态。在和他人沟通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对方,及时回放和确认。
第三步,进入深度聆听,听到对方的情绪和价值观
如:我听到TA说他工作上的烦心事,那么我要去了解他现在的情绪是什么呢?是烦躁?是焦虑?还是紧张?他的价值观是什么?他为什么会烦恼?
聆听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你刻意练习,我使用多练的两分钟聆听法,可以帮助到你。
首先,找上一位伙伴,告诉他你要练习聆听,请他帮助你。
接着,你们商量好一个主题,比如:我最高兴的事情。
第三,请他围绕主题说两分钟,你只回应嗯、啊,这样呀,然后呢。
第四,他说完后,你反馈你听到的内容,请他确认是否是他想表达的内容。
第五,交换角色,你说他听。
最后,感谢他给你的支持,你们交流彼此的感想。
每一次练习都给自己的聆听打个分数,1-5分,你现在的聆听是几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