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行为生批判,看见需求生慈悲。
昨天由自己的个人经历、各流派的理念、自己的感悟,浅浅整理了自己走过的弯路和体验以及过程中不断更新的认知。
今天想深入思考:
分别心是如何在生活中显现,并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的。
在批判升起时,如何有觉知的更好的解决当下的问题?
从最近的几件小事入手思考:
从前,我做很多事情,经常性主动放弃选择权,让对方来决定选项,无论是伴侣、朋友或同事。例如:要聚餐时,我常说“我随便,你们决定就好。” 有时候,对方会说我没主见,或者说我太过依赖人。无论对方如何看待这件事,我都不怎么反驳,但心里却很委屈受伤,想说我其实不是这样的。但有时候我也会产生自我怀疑,我真的是这么没主见的一个人吗?真的这么差吗?
在这类事件中,朋友或伴侣针对我的行为,对我升起了一个评判“没主见、依赖人”。但所有的行为背后是内心需求的显现,我总放弃选择权、由别人来决定这个行为背后,有着一个讨好型的认知,“别人优先、我靠后,把别人的需求和喜好放在最前面,对方就会觉得自己被尊重,从而会觉得我这个人对他很好,因而可以认同接纳我。”
以前我在和伴侣相处的过程中,常出现打电话、视频我没接到,有时候行为工作原因手机没在手上,有时候因为静音,没有听到。这时,等我接起视频,对方会非常生气质问我:“你是不是不想接我电话?”“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这时候,我的脾气也会被点燃,并且会说出“你怎么这么幼稚?这么以自我为中心?疑心病怎么这么重?你真是个控制狂!”类似的话。
其实,这时候,我们相互对对方生气了评判之心。
他要我立即接电话,随时随地找到人,背后是对关系中安全的需求。
而我让他不要如此发脾气,是对对方有信任、理解的需求。
如果我们相互之间看到对方行为背后的需求,那么他可以对我说,“你刚才一直不接电话,是不是一直在忙,还是手机静音了,我刚才打不通感觉很着急和担心。”
我也可以对他说“我刚才没接到电话,是因为很忙,或者手机静音了,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一直没接电话,你肯定心里觉得很不安,让你感觉很不舒服。”
如果双方都用“看见需求”的方式沟通,可能一次两次,还是会有冲突发生,但两人在彼此来回“看见”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次次的疗愈。那么冲突一定会越来越少,慢慢双方都得以满足需求,一次次动荡摇摆的天平,越来越平稳,最终构建真正平衡的关系。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与我惺惺相惜,是一个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我们经常一起探讨自己的所感所得,以及意识上的迷茫区和提升解决的方法。
上个月聚餐时,我们两个聊到行为背后的需求问题,她分享了一个经历:
她部分一个下属,某天很兴奋的跟她分享她上了一个课程,觉得特别好,也推荐我这位女性朋友去上。
我这位朋友当下很不耐烦,但没表现出来,只是心里想,这么低层次的认知提升,有什么好炫的,还不赶紧工作。
时候我们两吃饭聊天的过程中,刚好讨论到“需求”的问题时,我的这位朋友说其实她的这位下属,行为背后也许有着强烈的“被上司认同、让上司看见他是积极的、主动的,并且不断提升自己” 的需求。如果当时她能当时便看见这个需求,并且给予她这个对应的肯定、认同和鼓励,那么那天她可能会处理的更好。
而我这位朋友,当时的不耐烦,也是因为背后有着一个需求:工作很忙,希望他的下属能提高工作效率,把这个分享时间用在工作上,可能更出成绩。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的这位朋友,既看见了下属的需求,肯定鼓励了下属,同时也精准的表达出自己作为管理人员的工作上的需求。我想这位下属,在未来,大概率会越来越钦佩、也越来越愿意配合我朋友的工作安排。
看见行为生批判,
看见需求生慈悲。
而慈悲是面对一切问题,最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