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读书小分队

【读书笔记】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未完)

2018-10-09  本文已影响82人  阿甜ATIAN
《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by 秋叶

001 怎样读书?

(一)你说自己一年读100多本书,怎样做到的?

很多人怀疑我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忙的时间下看这么多书,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怎么样算读完一本书?非要一个字一个字看过才叫读完一本书么?

大部分人不要刻意去和别人攀比读书的数量,每个人阅读层次不同,方法不同,不适合去攀比。有些人读书读得多,但一直停留在阅读观点而不是批判性思考的层面上,读得多收获未必大,还不如那些把一本好书读通透的人,所以古人说读通“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你哪里有时间读那么多书?

① 这是个如何管理时间的问题。

② 这也是个读书态度的问题。

③ 这还是个读书环境的问题。

如果你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是书,你就会慢慢爱上读书。

(三)你是如何选书的?

我不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我觉得比较好的说法是:读书的类型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得多。

我觉得应该合理搭配四类书:

(1)工具书

在我的案头,永远有词典一类的书,这是参考书,不管是语言类还是专业类的,都不可少,但是不一定随时要看。对这样的书,我从来不吝啬购买,但是我会尽量选择一个好的版本,遇到不懂的随手翻查。

(2)专业书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得懂一门技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这一类方向的专业书你得通读,不管是经典原著,还是最新趋势,你都得长期跟踪学习。

不要指望每本买回来的书都是干货,只要能让你在现有基础上收获一些,都是值得阅读的。这样的专业书,你每年都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看几本。

(3)视野书

只有一种专业思维的人是很可怕的,我们应该能用不同维度去解释现实中的现象。如果你只有一种思维模式,你就很难和别人换位思考。要了解其他的思维模式,打开你看世界的视野,主要靠读点其他专业的杂书。

(4)潮流书

社会在与时俱进,你要保持对时代的感觉,总得读一些新书。

所以有些名人写的随笔我也买,当休闲书看看,也学习他们写随笔的文风,学习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收获还是有的。

小结

另外我要特别说明一点:一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选书也是有侧重的。

① 我们读小学时,识字不多,主要是买工具书。

② 读大学时应该多看专业书,快速成为专业人士。

③ 刚上班,很多业务不懂不明白,也只能多买多看专业书,以便快速成长。

④ 等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就需要多看打开视野的书,拓展自己的思维。

⑤ 当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看一点潮流书,和时代保持同步。

什么都懂一点儿真不如先看懂一门比较好。专业领域读通一本专著,再看其他类似的书,会越看越明白,越看越快,花的时间也不多。

(四)读书是速读好还是精读好?

真有营养的书我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时间就争取慢读,一次读到位,做好笔记,以后需要时再翻;如果没有时间我就选择速读,或者跳着读我最需要的一部分,以后有时间我还需要补功课。

好书一定要精读,你对自己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

(五)读书是不是开卷有益?

我不认为开卷有益,但读一本没有营养的书也未必是无益的,这得看你读书的目的和方法。

比方说我准备研究一个题材时,我会把能搜集到的这个题材的书都买回来研究,好书我就摘录观点梳理作者的思考框架,慢慢变成自己内化的思维,这当然是开卷有益。

但看到不好的书,我会思考和好的书相比:

· 作者差在哪里?
· 为什么他只能写出这样的书?
· 他的思维缺陷在哪里?
· 我应该如何避免也写出这样的书?

还有些不好的书,虽然整体不行,但是其中一个章节、一个单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这个章节我思考了,顿悟了,甚至学到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这还是有收获的。

(六)能推荐一套经典阅读书单吗?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喜欢的经典你不喜欢很正常。

花一点时间选书是很值得的付出。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但要学会各种搜索技能,对比各种推荐书单的优劣,识别各种书托,甚至因为书评认识一些书友。

更重要的是你要开始为自己的阅读做出独立判断,做出选择。你的选择也许让你满意,也许让你失望,但是你也学到了更重要的经验——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好的选择可以让你开心,坏的选择也会让你总结教训,争取下一次做出更好选择。这种选择成本很低,却可以锻炼你的判断力,很值得。

(七)别人推荐的经典书籍我看不懂、看不进去怎么办?

别人的经典阅读体验未必就适合现在的你,如果你发现所谓经典好书你读不进去,又不是你的专业必修书,不必强求去读,放一放,等以后缘分到了再读。一辈子都没有缘分也没有关系,人类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每个人能汲取一小部分就已经受用无穷了。

再说了,成长的法门并不唯一,读书并不是让一个人获得智慧的唯一通道。

(八)有些书只读没有感觉,怎么办?

越是实用技能类的书,越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阅读。如果你只是看,没有和其他行动结合,读过也往往是过眼而已,收获不了什么。

即便是一些理论性的书,也要主动结合现实来思考。把读完的书中的一些理念,马上和现实印证,或者直接引入现实思考和行动。否则,读书的心得会遗忘得很快,不会成为你的内容。

读实用的书,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达到第四层境界了,恭喜你,这道理总算属于你了!

读书这件事,看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写下来的文字也未必全是自己的,只有反反复复讲,把看的写的讲到潜意识了,成为一套方法论了,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了,也许才是自己的。

至于那些让你感到醍醐灌顶的书,也不是真的带给你成长。看书只能打开视野,解开思维盲区,但是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必须通过行动。

所以即便没有感觉,还是建议大家坚持读书,厚积薄发,不期速成,功不唐捐。

(九)我没有时间读完整本书,只订阅经典博客,够吗?

阅读博客、微博、微信文章这样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整本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不系统、不严谨碎片知识,后者是系统整体性知识

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系统性思维,长期做碎片阅读,只会让自己的大脑充斥各种碎片思想、各种有趣的段子,但是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体系,而这样的思考体系必须通过阅读有质量的好书慢慢培养。

等你培养出框架思维能力了,再看碎片文章,就可以把看到的信息点整合到自己的框架里面,让自己的框架更加丰富饱满。

所以,我不提倡大学生或者年轻人过于依赖网络阅读模式,还是要读整本书,做书摘、做笔记、做练习,锤炼自己的整体思维能力。

年轻人读书应该考虑是否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完整的思考框架,这个是无法通过网络阅读系统建立的——当然一些特别优质的网络课程例外。

(十)你读书时有什么乐趣?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真话也是假话。说它是真话,是因为我读书学到知识本领,成就我现在的人生;说它是假话,是因为读书的过程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越是要读好书,越要坐冷板凳,下苦功夫。

不过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确创造了很多属于自己的小乐趣,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推荐好书给熟悉的朋友,朋友也喜欢,能够加深友情

② 好多作者开微博,我写了书评后@作者互动转发,挺有成就感。

③ 读书时找亮点,然后晒到微博上,和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在微博上互动。

书评冲排行榜,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为经典畅销书写好书评,然后看着自己的书评后来居上,排名第一,充满了成就感。

⑤ 书评写得好,很多出版社编辑主动联系送书给我,希望我也给他们的书写书评,也很令我欢喜。

⑥ 看过的书不想要了,送给需要的小伙伴,也是雅事。

⑦ 我的朋友@萧秋水曾经采访了19位互联网上活跃的读书人选书和读书的经验,其中就有我的心得(百度“他们是如何选书和读书的”就可以找到),这又是一种玩法。

⑨ 我自2014年坚持每周读不同的书,写不同的拆书书评,变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本书。但这样做,更需要坚持的力量。


002 我的10种读书方法

(一)通读法:我是如何培养思考框架的

如果一个人一开始没有扎扎实实读几本书形成思考框架,书读得越多头脑越乱,今天听这个人说有道理,明天听那个人说也有道理,到最后就是没有自己的道理。

反复读几本入门经典书籍,从概念定义出发,慢慢理解现象,反复读,读透了,读懂别人的方法论

碎片知识的特点是看到了激动一下,过几天又被新的碎片冲掉了。
业余和专业的区别,我觉得就在于有没有反复系统读通几本经典教程,再陆续进化。

现在的高中生、大学生有时间可以先系统读一读这个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作品,耐着性子多读几遍,一辈子受益。

(二)树读法:我是如何去做主题阅读的

如果觉得某个方面有必要了解学习,我至少会看十本同类书籍,然后仔细想想那些专家的看法是否一致,慢慢得出我在这个领域的思考框架。这种阅读方式叫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就是先圈定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然后搜集这个领域可以找到的图书、论文、网文进行阅读。

一般我决心要做一个领域的主题阅读,是准备快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我就必须先建立像专家一样的视野和格局来思考整个领域有哪些需要我去学习的问题。

做起来其实挺简单,就是我准备了解哪个领域,就先按写书目录的方式列一个大纲,就像我自己要写这个领域的图书一样,然后开始大量买这个领域的图书

然后我会边看文章边把其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到对应的条目下,迅速把别人的思想变成我的体系内容。

如果发现别人的观点颠覆了我的结构,或者发现我的结构遗漏了重要的内容,我会马上调整或者修改我的结构,让自己的思想体系先成型,再去吸收。

如果在一个领域有一些积累的话,用这样的方法读书的确能让人很快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三)图读法:我是如何去啃硬书的

我所谓的硬书是指口碑好、内容多、思想含金量高的书,作者在其专业领域名声在外,但是要读懂作者原著或者译著,相当困难。

像《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内容庞杂,结构不清,作者也是想起一节就写一节,要把他的脉络理清楚是很难的,至少按他的目录去整理框架非常辛苦。

好在小学时我们都学过一个笨办法,先把作者每一段、每一节、每一章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或者摘录出来,然后一段段把作者的大纲拼出来。

现在有一个工具叫思维导图,所以,这个阶段我就会努力把作者的思维画成导图,这就是所谓的图读法。

麦肯锡金字塔原理里推荐的SCQA结构:

① 情境(Situation)——由大家熟悉的情景引入……

② 冲突(Complication)——这会带来怎样的矛盾?

③ 问题(Question)——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④ 答案(Answer)——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用这样的方法去读硬书,就比较容易跟得上作者思路,思维导图这样的工具又能很快帮助我们把思路图形化表达出来,是事半功倍的方法。

图读法的更高阶段是做读书笔记PPT。做一个读书笔记PPT,不仅仅要求开动你的左脑,发挥提炼抽象概念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要求开动你的右脑,发挥你的形象化表达和展示的能力。

一般而言,做过读书笔记PPT的书,读者很难遗忘其中的内容,而且把一个好的读书笔记PPT分享出去,不仅仅帮助别人快速了解一本书,还能提升你的个人品牌影响力。

关于如何做出好的读书笔记PPT,我有一些建议送给你。

① 选对书。

一种是流行快餐书,其中的营养价值不高,但是宣传到位,很多人想看,却没有时间看。你读书PPT做得好,会比较容易引发看过或者没有看过的人共鸣。

另一种是干货书,哪怕真正的读者很小众,如果你能深入浅出把它讲明白,干货自己就有传播效应,比如我做的《如何阅读一本书》PPT。

总之,要么很主流,要么有深度。

② 选对人。

有些书的作者和出版社非常重视新媒体宣传,在微博上也很活跃。如果你选择他们出版的书做PPT,而且做得很好,他们会主动转发,这会给你带来传播的能量,引起更多人关注。

③ 选对路。

读书笔记有三种做法:

a. 抄录精华,做警句体,适合心灵鸡汤书。

b. 梳理框架,图文讲解,适合学科体系的书。

c. 切入角度,重点讲解,适合结合现实吐槽的书。

④ 选对势。

好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呼应时代,做读书笔记PPT完全可以跳出书的框框,主动和时代或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互动思考。把做书摘的过程变成对照现实问题进行学习思考的过程,会比单纯的书摘PPT更有含金量。

⑤ 选对法。

a. 做读书笔记第一步是写文案大纲

可以先用Word写PPT上每一页的内容要点,顺便构思下大概的版式和素材。

这个阶段你可以采取“抄录+点评”的模式,为书的内容加入你的思考,把提纲打好,理顺,找到一个切入口,并考虑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你摘抄的材料,找对最恰当的表达框架。

b. 在设计PPT时可以借鉴书的封面风格,例如字体、配色,使PPT和图书风格一致,感觉会更好。

(四)框读法:我是如何读经管书的

框读是我对于有一定难度的书采取的阅读方法。

(五)炼读法:我是如何读畅销书的

(六)逆读法:我是如何读“传道书”的

(七)抄读法:我是如何读“大牛书”的

有的书作者高你太多,你就别装内行写书评了,老老实实把别人的观点抄下来,先有个印象,将来好有机会反刍。

不过在摘录的时候,适当写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会更有互动感。

(八)仿读法:我是如何读工具书的

有些书介绍一些方法,我也不知道是否有效,不管它,先读起来,然后照着做。比如我看PPT工具书,上面讲的方法,没有什么好说的,一步步操练起来。

这样的书一般是工具书,或者操作步骤写得特别清楚的书,看一百遍不如动手学一遍。

(九)诵读法:我是如何读文艺书的

我喜欢读诗,觉得诗要朗读出来才有味道。读完后偶尔写篇好评论,有和作者天涯共此时的感觉,就会有大欢乐在心中。

(十)闲读法:我是如何读快餐书的

我也不是读什么书都是为了有收获,有时候就是放松一下大脑,不怎么思考的。

通过这样的阅读,我可以了解现代人都看什么书,这类书怎样写受欢迎,尽量学一点别人的长处,就是大收获了。



003 怎样做读书笔记和拆书?

(一)我是怎样写读书笔记的?

我建议大家,读好书一定要做笔记。阅读一本好书的步骤:

① 看作者简介、摘要目录,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越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往往越有助于你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一些观点。

② 快速通读一遍,我的习惯一般是速读。

③ 看到启发性或者精彩的单元,我马上停下来做记录。我做记录的方式包括:

a. 写旁批,直接在书空白处写自己的想法。
b. 把给自己启发的要点的页码标注出来,写到书的扉页或者尾页,变成后续汇总的索引
c. 马上把感悟心得发一条微博,回头复制粘贴也方便。
d. 直接拿出笔或者笔记本,做摘录
e. 用手绘的方式画出书中有价值内容的逻辑框图

④ 对有感觉的书,记录了足够的素材,我才会考虑做读书笔记。我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灵活,比如:

a. 直接一段段摘录精华,对特别有感触的内容加一句话点评
b. 针对书的内容、价值写书评
c. 写读书心得笔记。把书中一个知识点、一个思考框架拿出来反复练习,看看能否把作者的主要思想、观点、逻辑、推导过程都理顺。
d. 做一个读书笔记PPT,这需要在完成读书笔记的基础上才方便进行。把文字内容视觉化,往往也完成了你对这本书理解框架的重构,完成了你对这本书内容最后的内化过程。

模仿作者的思维,在自己的博客或微信文章中写类似的文章,或者尝试用作者的思维推导其他的现象。

⑥ 等有了一些心得,我就找个机会和一帮学生或者朋友聊聊,把自己看来的思想结合自己的体会再讲一遍,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非常好的办法。

(二)我是怎样拆书的?

(1)我为什么想到拆书?

我做拆书,是受到赵周老师的启发,就是提出拆书帮概念的赵周老师,他还写了一本好书《这样读书就够了》。赵老师的理念有三点特别好:

① 一本书并非只有通读才有收获,读明白一段就可以有大收获——这点特别适合我们碎片化学习。

② 读书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和分享,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

③ 好的读书方法,能把任何一本30块钱的书,读出参加三万块钱培训的效果。

赵周老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RIA拆书读书法

① R(reading)阅读图书片段。

② I(interpretation)拆书家引导促进。

③ A(appropriation)学习者拆为己用。

具体说,就是大家就一本书的一段话进行阅读和思考,然后由一个有经验的阅读者引导大家从这一段话中归纳出有效的工作思维或工作方法,变成自己可以应用在职场里面的技能,拆为己用。

赵周老师认为,必须有个“拆为己用”的环节——通过学习改变行为,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拆书家的作用就是引导大家从被动阅读转化成主动思考:一个好拆书家关键是有结构化提问的能力和相关专业领域的一定积累,能够帮助大家快速梳理出一段话里面的框架。

赵周老师的拆书模式还能引导大家在交流过程中碰撞出火花,然后拆书家还能引导汇总这些灵感,变成更系统的思维分享给现场所有的人,让大家拿着收获去活学活用。

(2)我拆书的写法特点是什么?

我的写法分三个部分:知识介绍+扩展思考+互动练习。

知识介绍——主要是抄书,再补充一些资料,主要是确保知识面介绍相对完整清晰,并把一些绕口的翻译改成简明易懂的语言。

扩展思考——仔细考虑这个管理模型的应用面、适用面,甚至是不适用面。

我写拆书也会试着把看到的观点和我自己的实践或观察到的现象对比,看看作者是否正确。这个过程其实不是我在教大家拆书,是我在全面复习和批判性思考这个管理模型

另外,我的长处是善于把抽象的内容可视化,毕竟做PPT做得多,所以,我会努力把管理模型变成结构化可视化的图形。

互动部分——我会提供一些引申思考,甚至提供一些场景,鼓励大家思考,写下自己的拆书心得去微博和我互动。

我的拆书框架:

① 背景介绍:大众普遍的问题、自己遇到的问题、作者的问题,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简介(书籍内容、类型、作者),顺便还可以提一下你对本书的整体感觉,用比较流畅的文字引出书中你觉得好的某个观点——这部分最好简洁明了,赘述无益。

② 知识点介绍:摘取原文片段,包括一些必需的概念、定义以及简化版的案例——作者讲了什么,你的理解,分析一下有什么利弊优劣,作者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③ 知识点应用:结合你自身,列举一些你自己的案例,并写出用书中的观点、模式、方法分析自己案例的过程。

a. 回忆过去的经历或者思考将会面临的此类问题;

b. 描述经历、问题;

c. 使用知识点分析你会遇到哪些问题,看看原文作者是如何解决的;

d. 把这一思考学习过程的心得分享出来。

④ 总结反思:

a. 对于作者的观点,它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是否可以升级做得更好?

b. 对于自己,以前为什么没处理好?你觉得以后可以在什么时候、哪些方面用到新学到的思考方式?

(三)如何找到拆书的时间?

① 我在固定的时间发布,形成约束我养成写作习惯的心理暗示。

② 我在固定的几个时间段写稿,我选择了几个碎片时间:周四早上、周四晚上、周五早上。只要有一个时间段有空我就可以动笔。

③ 我会提前翻翻书,找到下一期的话题,大概在心里留个印象,这样平时在路上我随时可以构思,可以节约正式写作的时间。

(四)我坚持拆书的目的是什么?

① 对我自己而言,拆书是一种脑力训练。人一定要坚持一定强度的思考练习,才能保持思考能力不会退化。

② 对我的微信而言,拆书是一种干货分享。这种高强度思考其实也是大家喜欢看的,反而有助于留下订阅者。要是微信没有粉丝,大家还折腾个啥劲呢?

③ 对我的伙伴而言,拆书是一种书稿积累。有的出版社已经表示,希望将来能合作出书,这个事情,我还没想好怎么运作,先做下去,以后积累多了,很多事就会水到渠成。

拆书也是我的一个习惯,为一件事情找到三种以上的用途,可以大大节约我的时间成本。

此外,拆书只是第一步,我们最终要用这种能力拆世界!

“拆”其实是思考、反思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引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除了通过拆书来获取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我们还可以拆图、拆电影、拆经历……这些都能实现appropriation。比如:

拆图:当你看到一幅优秀的海报时,通过分析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PPT设计制作上。
拆项目:通过拆现实的商业项目,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分析对方的思考方法,从而完善自己的思考模式、思考框架。

像萧秋水,搭Uber、学摄影、发红包……样样都拆,什么都能让她写反思写总结,拆出可为己所用的经验知识,可真是拆中之高手!

只要你有心,世界皆可拆,每天拆一点,进步可不只一点点哦!


004 尽信书不如无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古人治学的方法。

学习风行一时的观念或理论,关键是结合更多的现象对其进行验证。用书印证你看到的世界,用你感知到的经验和作者的心得进行互动,是读书的大乐趣。



005 建立思考模型

阴阳、五行、八卦都是思考模型,它们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深远影响,思考模型的重大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个板块上,我主要选择《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这本书继续拆下去,帮大家举一反三读完这本书。

我将从这本书中连续拆出许多个通俗易懂,大家学了就能用于工作,而且可以图形化表达的思考模型。这些模型都能帮助你有效解决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帮你在混乱局面中快速找到可行的对策。

(一)时间紧急重要度模型

(二)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方法中

S——代表优势(strength)

W——代表劣势(weakness)

O——代表机会(opportunity)

T——代表威胁(threat)

(三)波士顿矩阵分析法

(四)组合矩阵分析法

(五)回馈模型:如何处理他人的抱怨和批评

(六)心流模型:为什么我们做事没动力

(七)后果模型:为什么我们不能当机立断

(八)技术周期循环的模型

(九)影响力模型

(十)马斯洛需求模型

(十一)减少错误的瑞士奶酪模型

(十二)肯定式探询模型:微笑着解决问题

(十三)《零秒思考》:快速决断力应该如何训练


006 反思世界观

中国人做事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说人与环境的匹配度、融合度越高,做事情的成功率就越高。理解世界运行的基础规则,才能更好地调整我们的行为,实现高度的匹配。


007 工作方法论

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的核心作用是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包括产品效率、组织效率、商业模式效率等方面。这一部分的拆书围绕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来展开,比较契合时代潮流,实用性比较强。


008 创业方法论

我读一个人的传记,特别是当代人物的传记,关注的是两个点:

① 他成功前积累了什么,哪些是可以复制的,哪些是不能复制的。

② 他现在的成功让他哪些话是光环效应,哪些话是不得不说,哪些话是发自肺腑的。


009 生活方法论

生活是一门艺术,就像弹琴、画画、下棋,常人和高手的差距可达千百倍,这一部分将拆解高手是如何活得精彩的。从时间利用、说服技巧、创意整理到心理调适,每件事都有好方法、大学问等着你来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