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习四个月,聪明的员工不仅限于完成任务

2023-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半夏四月

碎碎念:

我承认我有些标题党了,是为了在你们手指滑动的一瞬间吸引注意。其二,我在看读者内容总监虢雪的《爆文制造》,刚好看完第一章节——“如何取标题”,于是拿公众号实践一下。

距离年末不足一个月,到月末,我的实习也有四个月。很少写工作的事情,一是拿捏不好,二是偏主观性。但我很喜欢总结,看看这学期做了多少事情,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一种满满的充实感。

🪶

毕业后,会进体制吗?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我的答案是百分百肯定。那时,我和朋友聊天,毕业后我要考公。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体制的工作氛围。上班时间合理,有食堂,工作氛围好,工作内容不复杂,时间充裕。遇到问题,一起沟通。下班没有消息,工资按时到账。

很适合我这种不愿意思考,不爱社交,还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时间,回学校后,吃饭,散步/练歌,追剧,看书,学英语。

当然这种欣喜,也不乏对比。我经常诟病的第一份工作,给我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比如要做听话的员工,源于某个女生提出一个效率更高的工作方法被叫去谈话,次日工位空了。

那间屋子似乎在训练一个个没有血肉的“朱衣卫”,需要的是没有心智的形同虚设的”人“。

经历过深渊,往后走,每一步都是恩赐。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倦怠如期而至。倘若没有生存压力,可能没多少人愿意打工吧。等所有的新鲜感过去,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的人,都是心中的责任在发光。

可惜,我是个对自己有强烈责任,对上班没责任的”假模假样“打工人。

我还是喜欢食堂的饭菜,喜欢工作内容,在放松的氛围中到点下班,可是不对,这是我人生规划中的第二个阶段,是三十五岁之后的生活模式。

年轻人需要被”卷“起来。

我之前写过,热爱生活的秘诀在于不断尝试新事物。

我不爱社交,但很喜欢和人交流。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一本带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Live书,从对话中,我可以了解和感受她们的生活和心境,是我不曾体验的别样人生,还能对镜照花,看出自己的问题。

年轻人,请不遗余力地努力。这并不是心灵鸡汤般地打鸡血,是亲身感悟,有阅历的人生会更让人怀恋。尽管辛苦,可热泪盈眶的起伏人生才有意思。

那些有梦想的人,脚步生风,眼里有光,那是和未来的呼应。

🪶

努力去接触有创意的工作,选择薪资高的岗位。

昨天去北大听讲座,回去的车上,朋友说,越来越觉得没有出路,他们都是985、211的博士硕士,我们算个啥。

”即便进去了,也还是在小岗位打杂,触摸不到核心的领域。“

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现在的状态,甚至不确定毕业后能否找到如第二份工作那样的大平台。

我失去了本科时期对未来的那一份坚定。当时怀着对书籍的热爱,从大一开始有意识地训练文笔,坚持写影评、书评,院、校报投稿,参加全国比赛,与各平台作者链接。所做的一切,皆因为我喜欢文字。

编辑,在十八岁的女孩心里,是一道光,一份逢人炫耀的骄傲。

深入岗位后,一腔热情逐渐被累计如山的稿子浇灭,眼睛痛、腿痛、颈椎僵硬、内耗,种种问题如约而至。

他们说,你要做策划编辑,往上爬。

可是,四年后我们才能报考中级编辑证。没有中级证,就像开店没有营业执照,谁会让你当责任编辑。当不了责编,又怎么做策划。

(是不是可以放宽一下政策:缩短工作年限)

在公司三十岁的周年庆那天,荧屏上展示了一些资历二十年以上的老员工,我歪头对同事说,这些人可真厉害,二十六年,这不得把公司当家了。

细细想来,我的两份工作很巧合地以“7个月”结束,前者是外部环境造就,后者是主动选择。不过,“七个月”似乎就是我的极限。

这个极限是,我开始思考意义,可找不到意义。无法说服自己。

二十二岁之前的人生,每走一步都是掷地有声,目标明确。可是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

当老师说出版行业充满了成就感,我想,他一定在自己的岗位颇有建树。可我呢,几十万张纸页的摩挲,没有一本书上有自己的署名。

我经常自我安慰:在某个角落,那个成绩不好的初中生在书店买下了这本书,通过练习,成绩上升,去了心仪的高中,父母也不再吵架了。

策划一本经典书是我对这个行业的留恋。因此,我要看很多很多书,去研究市场,去关注政策,去积累人脉,建立自己的选题库和作者资源。为此,我还是需要从基础做起,一砖一瓦搭建房子。

在offer5中,被问及期望薪资时,Kim的“6万”非常显眼,同样的,梁崴的“6000”也让人沉默。

第一念头是“6000”才是大多数人的水平。可我非常欣赏Kim。薪资是一个双向对标的指向,一是我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我配得上;二是公司给得起。

价值交换。

除了公司与员工的关系,价值交换还存在于恋情、友情以及亲情中。

写公众号时,也会思考“读者从我的文章中能得到什么?”,以前纯属“自嗨”写作,现在更希望通过文字链接更多共鸣。

努力去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去帮助更多更多的人。

🪶

本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不能失去。

患得患失的毛病也是第一份工作引起的,总担心做得不够好,明天被辞退,毕竟流动性太大,一场考试走三个人,每天在工位上如坐针毡,感觉领导聊天的话题在暗戳戳自己,组长的位子一有声响,全身不敢呼吸,是不是来找自己的,是不是稿子改得不行,……

打羽毛球时,朋友的一番话让我释怀。

本来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不能失去。大不了被辞了,辞了再找呗,踏踏实实把活儿干好就行。

“没有什么不能失去”这句话及时地出现在每一场心理内耗预演前,我做好了自己的课题,倘若不满意,我再改。

允许出错,允许不完美,接纳不聪明的自己,大家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没谁比谁特殊,要是特殊的话,那也是岁数换来的。

好的心态和开放的态度,有助于更好地拥有松弛感。

我不是一个自信的孩子,这与家庭教育有关。小时候考第一,没有表扬,父母的第一句话永远是“不能骄傲”,好像快乐能把成绩吓怕;初二跌出前十,被妈妈训斥“不想读书就回来”。

被否定,被打击,被比较,是伴随着童年一起长大的附赠品。

我不埋怨父母,他们的时代,普及教育的社会条件并不充分,他们经历过饥荒,见证社会改革,亲历经济增长。我们也不过是站在父母的肩背上,看到了更远的世界。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自信的?

从被爱的时候。大一的时候,遇到了初恋,一个没钱也会给我买一箱书的男孩;被近处和远方地朋友们爱着,日常的鼓励陪伴,还有无条件地支持;和老师们一起讨论文学和英语,看着我单薄的着装送我衣服,做微商的时候也“巧妙”地支持了一笔……

从拥有几年不上班也能生活的存款开始。当数字呈现倍数增长的时候,这种物质带来的踏实感是实实在在的。有钱真好,穿着漂亮的衣服,心情好,心情好会吸引很多幸运的事情。

从不把别人的评价当标准的时候。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结果出了一个小差错,懊悔好久。这就是过度在意老师的评价的体现。可是,小时候的你,圈子小,面对的是老师、父母和家长,长大后,你会面对同事、领导、出差的人、饭馆老板、酒店招待……你改如何一调众口?

没有人告诉我们,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把自己当回事,毕竟人生这本书,你是主角。

大胆去做,不要怕,没有人在乎。就算有人在乎,人又算什么东西。

——毛姆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可爱的大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