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5)
八佾篇完。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称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也照样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同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管仲被齐桓公拜为上卿,相国。在管仲身老的时候,齐桓公赐他三归。国君王为了区别内外,用屏风遮蔽内外,两君(上位者)宴会,在两楹之间设立坫,理解为土筑为土堆。这两者是君王特有,管仲缺也在家中设,明显僭越礼制。节俭的话,家中的侍从只是身兼一职,而不是身兼数职,我理解为人口稀少的时代不能资源利用,有点奢侈,不是节俭。以上种种都表明管仲骄矜失礼,夫子只是单从这一点讨论,后文有称赞之处,就事而论。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奏乐之道时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领会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五音和谐,音节分明,余音袅袅,最后完成。”
这一点需要结合前文中的“人而不仁,如乐何”,谦让敬人,克谐无夺。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的地方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何必为不得志而发愁呢?天下混乱已久,上天将以孔夫子为醒世的木铎来警醒众人。”
仪封人是仪地的官员,他借机去拜见孔子,孔子在鲁国辞官后,周游列国,宣传圣人之道,但都以失败告终。天下无道很久了,代指礼乐崩坏,孔子是上天惊醒世人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评论《韶》乐说:“极其美好,又极其完善。”评论《武》乐说:“十分的美好,但尚有不十分完善之处。”
这里的《韶》是尧舜禹的舜帝的乐,美好而尽善,因为他心怀天下,禅位给禹。《武》是周武王的乐,周武王伐纣,他的乐有军队杀伐之气,虽然美好但不和。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在上位不能宽以待下,行礼时没有敬意,遭遇丧事时毫无哀戚的表情,(这样的人)我还能看他什么呢?”
上位者治国五点:敬事,诚信,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到“君子不重则不威”也可以对自身德行礼仪进行审视。下位者忠信,敬之,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