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缚汝?
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
这一段有名的“谁缚汝”公案,成就了一代禅师。道信因此开悟,而世间芸芸,或困囿于被缚感不得解脱,或根本意识不到处于被缚的境地,二者皆日复一日,生活在小小茧中。
诚如三祖反问,实无人缚汝,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时时活在束缚之中?
当然,不一定是我们,也许是他们。
然而,不管我们也好,他们也好,生而为人,总有过身不由己的感觉。
生命是自己的,却要受别人非武力的摆布,实在是一种荒谬。而这荒谬竟如此普遍地存在,并且,无论多么无底线的胁迫都存在着,就像无论多么彻底的投降都存在一样。
最令人惋叹的是83年前,一位美好而优雅的民国女子,一位炽手可热的大众明星,只留下一句“人言可畏”就结束了自己不到25岁的鲜活生命。而这样结束生命的,古往今来实不知有多少人。
束缚让人失去活力,失去创造力,甚至像这样失去生命力。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巨大陷阱和遗憾。
真的要问一问这句话:
谁缚汝?
回答其实多么敞亮——实无人缚汝!那么,何苦自缚?
还有的人,真的是一定要被绑缚才有安全感的。他们急于了解身边一切信息,是为了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锁定自己那小小的一个点的位置。他要排除自己不会什么,不要什么,不是什么,才能知道自己会什么,要什么,是谁。那些他回答“不”的信息,就是他的茧壳,同时也是他得以确定“我”的“非我”。他一定要在这茧壳层层包裹之中,一定要明确“非我”各安其位,才找到存在的安全。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借助外物了解和确定自己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是出于什么心理,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我们不能掌控的人和事?
为什么我们需要在自己不能掌握之处寻求掌控感?
我们本来就不是神,对于自己之外的人和事,无法掌控才是正常状态。
原本我们只需要在面对无常的时候,确保有能力,有定力,有心力却应对和解决。
而事实也正是,如果我们将精力去关注周围的世界,关注那些其实与自己无关的事(那些自己其实无法掌控的事),我们就没有精力去处理我们能掌控的,真正与自己相关的事了。
为了生命活出质量和精彩,实在必须突破束缚。
只是第一步在于问自己一个问题:
谁缚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