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微子》05

2019-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鑫芝士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白话诠释:节行超逸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和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和叔齐呀。”孔子同时又说,“柳下惠和少连,虽然降低了自己的志向,也辱没了自己的身份(指的是没有避世,而是侍奉昏庸的君主),但是他们的言语合乎条理,行为合乎各自的思想,他们不过这样罢了。”孔子又说,“虞仲、夷逸(尽管)隐居时说放纵的言论,但他们的自身合乎清白,放弃的行为符合权变的思想。我则和这些人不同,不一定要这样做,也不一定要那样做。”

切己体察:在这一篇中,孔子列举了7位隐士,这7个人大概分为三种不同的亚类别。其中一种是不肯降低自己的志向,不愿意和其他人同流合污的类型。第2种是虽然愿意与他人同流合污,但是自己的言语行为却依然保持正直的类型。第3种是言语上不客气,但是自身也没毛病的类型。孔子表示自己和上面三种人都不一样,因为孔子按照我们在前两篇的说法,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上述三种类型都属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

孔子这里说的三种类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能够找到。第1种人十分敏感,只要周围环境有着些不合意,就会愤然离去。从好的方面讲,这些人有自己的价值观,从不好的方面讲,这些人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弱。第2种类型的人虽然能够入世和他人相处,但是他们的言行却和周边人格格不入。虽然从道义上来说,他们的言行单独拿出来,都是正确的。但是听起来怎么就让人觉得不舒服呢?如果换一种沟通方式,是不是他们更能够达成自己的目的呢?我想这种方式就应该是非暴力沟通。但真诚不意味着简单粗暴啊,所以言行太过直爽也是有问题的。第3种类型的人就是评论员。在现实社会中就是一些键盘侠,他们自身没有大多数的问题,但是往往却做着背地里评论的事情,你真要让他们发出什么改变或者提出什么有效的建议吧,他们又望而却步了,这样一些人是最没劲的。

孔子是哪一种呢?孔子应该属于第4种。按照《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来说,孔子就应该是主动积极型的。也就是,孔子只做自己影响圈的事,而对于关注群不加评论。所以孔子认为自己能够影响多少人就去影响多少人,不问西东,他真是用自己的文化高度和行为去影响周边人,让这个社会产生哪怕一丝一毫的改变和向善的可能。

文言拾遗:逸民: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

言中伦,行中虑--“伦”指的是条理;次序,例如~次。“虑”指的是思想;意念,例如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又如,衡于虑。——《孟子·告子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