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2024年5月31-日签1019

2024-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阳明先生_X自主

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95:色即是空

今天我们将探讨佛教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色即是空”。在罗伯特·赖特所著的《佛学是真的》一书中,作者以其擅长的通俗化手法,为我们解读了这个看似深奥的理念。现在,我们一同跟随赖特的视角,揭示“色即是空”的深层含义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色”与“空”的解析

“色即是空”这句话初看令人费解:世界明明充满实体,为何说是“空”?一把实实在在的椅子,又如何能说是空的?有人或许会将其理解为生活在一个类似电影《黑客帝国》般的虚拟现实中,一切皆为虚幻。然而,即便如此,身处“游戏”中的我们似乎也无法轻易“退出”。

赖特给出了更贴近现实的解释:世界中确实有许多看似虚幻的事物,而我们确实有可能“退出”对这些事物的固有认知。认识到“色即是空”,对于个体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1. 存在与内涵

赖特曾在冥想课程中亲历“色即是空”的体验。当时,窗外工地上的电锯声刺耳嘈杂,令人心生厌烦。运用冥想技巧,他首先接受了自己对电锯声的反感情绪,继而对其进行审视。逐渐地,电锯声不再引发负面感受,甚至被他听出了音乐之美。

电锯声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之所以反感,是因为它引发了诸如恐惧、破坏等联想。这些联想构成了我们对电锯声的“内涵”(essence),可称之为“电锯色”。实质上,我们面对的仅是声音本身,而非具有威胁性的电锯。电锯声是“存在”的,“电锯色”则是“空”的。

“空”并不意味着世界万物不存在,而是指我们赋予万物的“内涵”为空。这一理解得到了心理学的支持。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指出,人们高度重视事物的内涵,如一件物品的历史背景、象征意义等,往往使它们超越物质价值。另一位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进一步阐述,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会自然而然地赋予意义,包括对抽象符号的情感反应。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快速对周围环境做出好坏判断有助于生存。这种判断即事物引发的情感反应,即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色”。

2. “色”的特性

现代心理学实验揭示了“色”(内涵)的若干特性:

综上所述,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世界,不断赋予周围事物内涵,构建了一个充满“色”的主观世界。

3. 觉悟者的世界观

赖特通过一个关于草坪杂草的故事,展现了“色即是空”理念的应用。他与父母对蒲公英的不同看法,反映了主观赋予事物内涵的多样性。当我们尝试剥离主观色彩,以更客观、包容的态度审视世界时,便接近了“无色”的境界。

赖特虽未达到高深的修行境界,但他通过采访修行者了解到,“空”意味着对世界“色感”的减弱。尽管事物形态依然如故,但在意识中它们的存在感会减弱。修行者分享了觉悟者眼中的世界:

  1. 更真实的感知:认识到“空”和“无色”,使得对事物的感知更为真实,超越了主观印象和先入为主的感触。

  2. 摒弃不真实的情绪反应:人们常因他人一时的行为,为其贴上固定的标签,产生持续的反感或偏见。实际上,人的性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出多样性。放下标签,我们能更真实地了解他人。

正如真正的品酒师注重品味酒的本味而非附加的故事,当我们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仍能感受到红酒的原汁原味,甚至可能察觉到之前未曾留意的细节,如赖特对办公室冰箱嗡嗡声的全新认知。正念练习提升我们选择注意力的能力,使我们能在剥离故事和标签后,体验到更丰富、更纯粹的世界。

总结起来,“色即是空”并非剥夺生活的乐趣,反而赋予我们更自由的选择,让我们能去除主观想象的干扰,深入体验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乐趣和幸福感。至此,我们已探讨了佛教中两个核心概念——“无我”与“空”。将二者结合,我们将触及一个更为高级的哲学层次,这一话题我们将在明日继续探讨。

今日电影推荐:《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导演1999年上映 豆瓣评分7.9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