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天性的滋养才是最好的教养(首发《教育导报》)
电影《天才少女》围绕着舅舅弗兰克与母亲伊芙琳争夺侄女玛丽的抚养权而展开,其中不仅仅展现着弗兰克与玛丽之间浓浓的亲情,而且还充分的体现着对于天才少女的两种不同教养方式。也就是说抚养权之争,其实折射出的是两种教养方式之争:伊芙琳所主张的是滋养天赋,培养天才少女成为世界留名的数学家;弗兰克则在经历姐姐黛安的自杀之后,主张滋养玛丽的天性,让她作为孩子成长,并冀望把她培养成一个普通人。而两种教养方式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两个人对于学校的选择上,弗兰克坚持要让七岁的玛丽在普通学校就读,每天接受学校正常化的教育,而伊芙琳则谴责这种教育是在阻碍天才的发展,而主张让玛丽进入天才专门学校。当然,我们不难看出,伊芙琳的主张更符合常人对于天才少女的培养计划,比如,老师邦尼,当她发现玛丽的天赋时,她也认为这个孩子应该进入特别学校。所以当玛丽打伤12岁的男孩,校长打算推荐玛丽去橡树天才教育学院时,邦尼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焦急,而是认同。即便是我们,当我们看到超智商的玛丽,每天痛苦地学习着“1+1”的简单数学问题时,我们都觉得这个孩子该去专门学校,而不是在普通学校荒废自己的时间。所以,舅舅弗兰克的那句话“那就只把她教育成一个普通人吧”,让所有的观众开始质疑他的教育方式:天才是十亿分之一,难道我们就这样让一个有可能改变世界的人变得平庸?于是有人开始解读这部电影,认为这部电影中两条路之外还有第三条路,认为弗兰克的教养同样存在问题,而最终他因为爱玛丽而中和了自己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于是出现了最后的一幕:玛丽在专门学校与一群成人一起学习复杂的数学公式,然后,她被送往普通学校享受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于是大家认为,弗兰克因为姐姐的死,因为对母亲的恨而走了极端,他试图压制侄女的天赋,把她变成一个快乐自由然而平庸的人。
当然,最初我也是如此去解读这部电影。可是当我反思最后一幕,反思一个高智商的少女为何能够在最后和小伙伴相处融洽,并且玩耍着适合她们年纪的游戏时,我突然明白了,所谓的压制天赋,不过是为最后的美满生活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从始至终,弗兰克并没有试图去压制玛丽的天赋,因为玛丽依然在接触最前沿最高端的数学研究。他只不过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在数学的世界之外找到快乐,找到朋友,找到不一样的自己。义工跟玛丽谈话的时候,询问玛丽有没有朋友。对当时的玛丽而言,她的世界只有舅舅、独眼的猫,以及一个三四十岁的叫罗伯塔的朋友。那时的玛丽说,同龄人太无趣了。这就是刚刚进入普通学校时玛丽的心理:那就是一群愚蠢无趣的小孩子。那时的玛丽正在用超高的智商审视周围的人,她明显的感觉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于是她无法融入那个群体。所以,如果不是弗兰克的坚持,不是在整个适应不良的过程中他的正确教养,那么第三条路根本不可能存在和出现。弗兰克所教会玛丽的是:或许你觉得他们傻,可是你要对他们充满同情心,你要与他们成为朋友。这是你妈妈希望的。而最终这更是一个爱她的舅舅发自内心的希望,因为那个跟他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已经不仅仅是侄女而已,那就是他的女儿,他的爱。玛丽的改变是从她透过校车的窗口看着贾斯汀小心翼翼地捧着动物园出现的那一刻开始的。那一刻她看到了自己的手工作品与贾斯汀精美的动物园的差距,她感觉到了她所看不起的人的优秀。所以她站出来保护被欺负的男孩,她在课堂上大声地称赞“那是最棒的动物园”。那一刻,因为玛丽最初态度恶劣而瑟缩胆小不敢直视玛丽的小男孩,看着玛丽微笑。那就是友谊最初的萌芽,那就是最后一个镜头里幸福快乐生活的最初的样子。
天才是注定孤独的,天才的世界只有她所爱的数学。这是黛安的样子,也是很多天才的样子。弗兰克说他错过了了解自杀前姐姐内心的机会。可是同样是一个天才,在母亲专制的教养之下,他却也不可避免的感受到了一种生命中只有研究只有成名的孤独。
黛安其实已经解出了那个数学难题,可是解出来以后她自杀了。我们是否可以将此理解为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只有数学难题的人,当她走到了难题的尽头,她也就在瞬间找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她恨自己的母亲,恨自己的母亲把自己逼迫压制的除了数学,然后一无所有。
弗兰克在面对姐姐的悲剧,在面对自己的人生时,他为玛丽选择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中有姐姐和他所丢失的一切,里面包含着朋友,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包含着自由,包含着快乐。有一个温馨的夕阳西下的片段让观众回味和称赞。可是在此之前有一个“专制”的镜头。有人说那是弗兰克在剥夺玛丽对数学的专研,是在压制她的天赋,是在极端地把她正常化。可是如果你仔细去看他们的对话,你会发现对于天气对于生活,满心都只有数学的玛丽满不在乎。所以弗兰克不是专制,他只是试图把一个专注的人拉出自己的世界,他要让她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让她爱上生活。于是我们才能感受到那段夕阳下的对话的美好,因为那里有爱,有尊重,有平等,还有思考。
玛丽坐在车上,急切地期待着快些和小伙伴见面,她说现在的这个成人学校“不像普通学校那么有趣”,然后她飞奔向自己的小伙伴,飞奔向那些同龄的朋友。这一切才是弗兰克想看到的。
每一种生活都需要适应。当玛丽不断地找到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孩子的身份,那么不论她在哪里,她都可以做一个快乐自由的孩子。所以,弗兰克最初的选择就在于他清楚地明白,对于七岁的玛丽而言,她有无尽的时光去寻求知识,她的天赋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得到滋养,可是对孩子的天性而言,一旦她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期,那么她将失去终身的幸福与快乐。于是,他用所有人不认同的方式滋养着孩子的天性,用他自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呵护着守护着一个天才少女的成长。最终,玛丽是天才,她也是最快乐自由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