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心理

只因为相遇太美

2023-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鹿龄

在喜马拉雅听《Call Me By Your Name》。朗读者是片中Oliver的扮演者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好喜欢他的声音,沉稳、深情、流畅。

上一次这么痴迷一本书,还是在大学期间,读《呼啸山庄》和《哈姆莱特》。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想网上下载音频资料又找不到种子。我特意买了电子英汉词典,一边记中文翻译一边反复跟读,西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多年后重逢,那场针锋相对、痛彻心扉,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诘问,至今还印象深刻,而当时是可以背下来的。至于《哈姆莱特》,朱生豪的翻译与原著相得益彰,中文版和英文版我都喜爱得不得了,反复看了好几遍,好些独白也是烂熟于心的。

其实一直很羡慕那些外语足够好的人,他们年少时的勤奋(天赋)没有白费,这份积累用在升学和求职中,是与同龄人拉开差距的杀手锏,用在日常生活里,也能为其平凡寡淡的空虚注入丰富、深刻的精神养分。不像我那么笨拙,我简直嫉妒他们。

有段时间对英国文学情有独钟。似乎在每一部英文经典名著里都能认识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惯用傲慢和疏离感来掩饰内心汹涌的爱意;或者一位不走寻常路的女士,智商超群,妙语连珠,让人又爱又恨。我喜欢作者信手拈来一些刁钻的典故,然后将其安置得恰到好处。我喜爱那些傲娇、毒舌甚至是“阴险”的黑色幽默。更喜欢他们调侃自己时的那份自信和机智。

虽然中文版的《是,大臣》、《是,首相》、《万能管家吉夫斯》、《纸牌屋》等,读起来也是妙趣横生(感谢了不起的翻译家们),但我始终坚信原著绝对更加精彩,只可惜我驾驭不了。

最近拿着英文文稿反复听《Call Me By Your Name》,某种程度也是在跟自己较劲。空闲的时间拿来发呆,日子一样过得飞快,我不敢期待英文水平还能进步多少,只是不甘心、也不相信,这一辈子只能停在此岸,对那座倾注了十二万分向往之情的文学宝库望洋兴叹。我爱这本书,这部影片,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角色及演员本人),如果这么多的热爱还不能支持我像备战六级考试那样啃完这本小书,那还有什么能给我动力,去接近那门本来也不陌生的语言?只要推开那扇门,我确定,迎接我的将是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魅力无穷的新天地。

其实,我该认真感谢时代,感谢科技进步。互联网让我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王还要富有——足不出户就能对话一位智者、大师、先知,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的睿智,临摹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创意。我何其蠢笨,才会这么多年以来,放任自己与无聊的人和事纠缠半生,白白蹉跎了岁月。

有时候在想,为什么年龄越大,看书的兴趣越来越浓?是不是因为故事里写了太多渴望与得不到回应的爱,像极了人生,像极了我们明明看透了却迟迟不敢承认的人生?

行文至此,想起在某本书上看过的一段话:艰难的生活需要坚韧的语言——这就是诗的本质。这就是文字所给予的——一种语言,强大到足以说出生活如何艰难。这不是藏身之处。这是安身之所。

在一个过了最佳读书年龄的阶段,越努力越显得不务正业,越刻苦越荒唐。放不下手头的书,更放不下与自己的约定,如果可以,请原谅我的任性和不切实际,因为,有的相遇真的太美。爱上美好,不需要理由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