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奸臣指南(罗辑思维 第二十二期)
关键词:维护君权
推荐文章:
《绍兴和议签订以后的南宋政治》何忠礼著
《论秦桧久相与高宗朝的政局制衡》董喜宁著
《朱元璋:心理咨询记录》张宏杰著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的奸臣,在我们的印象中,奸臣都是对君王谗言不断、朝廷内排除异己、对百姓任意践踏,毫无慈悲之心,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滥杀无辜,他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南宋的秦桧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秦桧的一生可以算是三起三落,初入官场的他也并不是个奸佞小人。“靖康之耻”,宋徽宗与宋钦宗一众人被金兵俘虏,当时金人并不打算另立赵氏子孙为傀儡皇帝,而是看中了张邦昌,其他大臣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只有秦桧挺身而出坚决反对。金人并没有因此处理了秦桧,而是让秦桧成为了完颜昌的幕僚之一。
坎坷了很多年,秦桧终于来到了宋高宗的身边,但他并没有很快得到皇帝的青睐。面对内忧外患,宋高宗赵构的内心并不愿意继续与金兵交战,他希望可以就此停战、减少内耗,这样就必须与金兵进行和议,但是作为国家元首,高宗不能自己说出这样的决定,他希望借大臣之口说出这番话。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揣摩到了领导的意思,主张“和议”,他也借此上位了。但是,陈尚书家门不幸,他写给高宗的密疏被家里的佣人给公诸于众了,而且他还狡辩,惹怒了君上,前途尽毁。
秦桧的“春天”终于来临了。但是,当奸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在获得巨额利益的同时,也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高宗给世人留下了一代昏君的形象,秦桧则是大奸臣一枚,恶行滔天,但其实他是高宗朝的“背锅侠”,这也是他作为奸臣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拿皇统之事来说,高宗之前有一个儿子,但是后来被吓死了,而高宗后来也一直没有子嗣,而且朝廷内外部“亡我之心”不死,所以他被迫从太祖一脉的后代里选中了赵伯琮与赵伯玖,将二人养在宫中,赵伯琮就是后来的宋孝宗,但是高宗只把这二人当作继承皇位的“替补队员”,他一直都在等待自己嫡出子嗣的到来。当时赵鼎也位居相位,他就是因为上疏皇帝要尽快立储而被罢相,从此开启了秦桧“独相”17年的序幕。秦桧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他不惜一直与赵伯琮作对,将所有的错误都揽了过来,表明了自己坚决拥护高宗的态度与立场,豁出自己的性命、誓死捍卫高宗的地位。
除了当一个称职的“背锅侠”,秦桧无恶不作,搜刮民脂民膏,占良田,抢财产,恶贯满盈。如此作恶多端,不仅仅出于其自身的贪婪与利益的驱使,而且其中也包含了给皇帝“作秀”的成分。高宗生性多疑,为了可以维护自己的贪官形象,秦桧的恶行没有最过分,只有更过分。
古语云“伴君如伴虎”,高宗成功为自己打造了“昏君”的形象,秦桧也深知自己对于皇帝的意义,所以在涉及到君主权力方面,他极为小心、谨小慎微,深怕皇帝一道谕旨,使自己“一夜回到解放前”。
秦桧去世的时候65岁,临终之前高宗亲去探病,临走时,秦桧的儿子,当时的枢密使试探高宗的口风,想知道自己是否可以成为下一任宰相,狼子野心,可见一斑。高宗回宫后,很快下旨革除秦桧一系所有在朝为官者的职位,秦桧的一生惨淡收场。但是高宗依旧赐给他们一定的良田与财产,保证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自古君王就以“寡人”“孤”“朕”来称呼自己,他们是孤独的,即便坐拥天下、文武满朝、佳丽众多、子嗣昌茂,但是依旧无法改变他们的孤单,以一人之力对抗全天下,一旦他们失去了权力,其结局注定悲剧。为了守护至高无上的权力与自己的性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要学会调节文武百官之间的关系,制衡全局。
奸臣的悲剧,君王的无奈,百姓的幸事,国家的喜剧。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