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余脉错石与势

2018-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谢云南

远观势,进观质。

所谓“势”,是指山水布局的大体轮廓和组合特征,山水的整体气势,或称之山林气势。世界园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由于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影响,每个地区园林风格特点都不一样。无论是周武王开始建造的“囿”,还是秦汉时期出现的上林苑的阿房宫,还是魏晋南北朝出现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庄子哲学的流行),使得园林开始崇尚自然,都离不开以山体水流为“势”的主体,直到唐宋时期,开始将园林的表达转入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到其中,开始造园的兴盛,直至明清时期,园林山水艺术精深到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皇家园林,都在设计和建造上达到了巅峰。其以“顺应自然的指导思想、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力求含蓄的造园手法。”为主要特征。

其园林的组成要素与造景艺术主要以叠山、理水、植物为主题而营造。多建筑具有:亭台楼阁琅榭舫宇轩为至..其中“势”以廊道较为突出;有直廊、曲廊、复廊、爬山廊、水廊、桥廊等等..苏州沧浪亭复廊,拙政园的水廊、留园的曲廊被称为中国三大名廊,这其中和“势”也是不可分割的。

其中,假山石按照自然真山的山石颇邹,集零为整体营造。“近”质的内容应该包括大小、曲直、收放、明晦、起伏、虚实、寂喧、幽旷、浓淡、向背、险夷的多种对比,尤其是以石为主的假山一定要经得起细看。宋人画山水有所谓“真山水之山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其取质”的说法。虽然这里讲的是如何欣赏自然山水,但对于园林山水的创作仍具有指导作用。

清代叠山尤其重大势,所谓“先有成局”,然后才是具体的景观细节和山石手法,这样才能做到“粗览细观通一致也”。经营山水须意在笔,先有大势,在讲究细节,然而叠石作品毕竟不同于绘画和作文,叠山受制于场地、山石材料和主人财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并非肆一己之力可为的,所以做到一木一石都成竹在胸尤其之难,故李渔认为“至于叠石成山之法,大半皆无成局,犹如以文作文,逐段滋生者,名手亦然,况庸匠呼。”由此往往造成假山作品或仅有的细部“雕饰词华”,却不耐远观,无大家之势力,或仅有大家之势,不耐细商。

“远观势,进观质。”的叠山观,实质就是自然主义的叠山与抽象写意叠石手法的融合。清代庭院园林叠山多以石为主,为了保持假山的自然气息,大多采用土胎石山,余脉错石等手法,以冈皋陂坂和植物参差,求自然山林意境;以局部叠石求峰峦变化。远山天脚但求大势自然,近人处则以叠石,求得真山是崖的质感。(钟乳石造景)

7.1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