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空(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
1、不要害怕失去你所失去的,本来就不属于你。也不要害怕伤害,能伤害你的,都是你的劫数。繁华三千,看淡即是浮云,烦恼无数。想开便是晴天。
·2、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当你什么都不要的时候,天地都是你的。
·3、遇见是因为有债要还了,离开是因为还清了。前世不欠,今生不见,今生相见,必有亏欠。
·4、缘起,我在人群中看见你;缘散,我看见你在人群中。若是流年有爱,就心随花开。如若人走情凉,就守心自暖。
·5、你以为错过的是遗憾,其实可能是躲过一劫。别伤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拥有,也别担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没有。所愿所不愿,不如心甘情愿;所得所不得已,不如心安理得。
·6、你信不信,有些事老天让你做不成,那是在保护你,别抱怨别生气。
世间万物,都是有定数的,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人生各有渡口,各有各州。有缘躲不开,无缘碰不到。缘起则聚,缘尽则散。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待人接物,要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人生不过是路过,没什么不可放下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曹德旺感叹弘一法师一生光明磊落,一度想要追随大师脚步出家;俞敏洪说他最尊崇的就是弘一法师;张爱玲说,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我是如此谦卑。
注释: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根据名单,李叔同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读后记:
我十一岁进初中,学的第一首歌是《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那时候还不知道这首歌出自李叔同,也许音乐造诣很深的李老师课堂上讲了,可是一个十来岁的人怎能听懂歌曲后面蕴含的情感?
记得我进入中学的第一个星期天,正在打谷场的茅草庵里哼唱这首歌,无意间瞥见门口竟然挤了几个人,我以为是因为我考上了重点中学,校长四处夸我说我怎样怎样聪明,他们都好奇。现在想想,也许他们知道这首歌,那时的我哼唱好像有点不合时宜。
歌曲创作背景:
19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庞德·奥特威创作了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词作者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李叔同于1905年至1910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油画兼修音乐戏剧。此间他接触到了犬童球溪的《旅愁》,将歌词作了翻译: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
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1915年,回国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是一片凄凉。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挥泪而别,却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了《送别》 。李叔同对原曲作了少量的修改,又配上新的歌词 。
最早版本
1927年,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亲自抄录歌词,并绘画插图,将它收录在《中文名歌五十曲》,1958年又把它编入《李叔同歌曲集》中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①,今宵别梦寒。
注释:①:“一瓢浊酒尽余欢”的典故出自《论语·雍也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现存《送别》的最早版本,即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以端正小楷抄录的,是“一瓢(piáo)浊酒尽余欢”。在之后的传唱中“瓢”常被人传为“觚(gū)”“壶”与“斛(h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