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游乡愁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清明节4/5的天气真是应景这句。
转眼到六号又放晴了,查了天气的我们姐妹决定这天去祭扫。
长江大桥通畅,1个多小时就到达姐姐家,一起出发30分钟就来到祖辈的老家。 油菜花花,蚕豆花,梨花杏花把大地色系装扮成时尚轻盈。
我自小在奶妈家里到2周岁,后续就在乡下奶奶家里与乡野气息融为一体…… 在奶奶爷爷的遗像叩头就想起奶奶给我做茄饼,蜜枣酸醋,纳鞋底的情景……
也许父亲为乡村多年的奉献以及乡村人的宽容待人,虽然我们一家早已去了外地,还是留着祖宅地,所以父亲的骨灰盒还供在老家堂屋里。
几个堂哥平日照料着家里,每次祭祖总是麻烦他们一家兄妹四个。
大哥二哥两家紧挨着,大哥烧火,在农家土灶上烧菜为我们准备午餐:豌豆莴笋丝加木耳绿加黑;红烧肉卤蛋-色泽浓郁,自己钓来的野生鲫鱼葱烤烧汁,金花菜炒鸡蛋:土鸡蛋的金黄与绿色搭配有点油菜花的清香……所有菜都是他们田头采摘的。土灶烧的饭有锅巴,上面还放了一些山芋整个饭糯香甜润。我还主动要求烧灶火,红豆荚和黄豆杆作为燃料,塞进去用竹竿挑出火苗儿 特别亲切,仿佛回到儿时帮爷爷奶奶烧火的日子…… 我还专门在寻找蚕豆耳,我儿时喜爱的一个小游玩;记得当时我们还比赛谁找的多。
村里那些认识的阿姨早已成为古稀老人,而乡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他们都已经去了北上广,最近的也搬到了县城。堂兄妹家里孩子都没有种田的,远的跑到非洲去打工。因为太辛苦早已没有人播种稻子,河南人包种了麦子等经济作物。就像我们看到的夜晚亮点的中国地图,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带的经济区;就是在发展不错的江苏也是如此。人们奔向远方的城市,农村不是老弱病残,就是留守儿童,留下许多空房荒地和不再清澈的小河……
我们老屋边上的小河厚厚青苔,哥哥说是因为没有鱼虾等水生帮助。
乡游让我见到了亲戚朋友,包括那些从上海苏州南京回家的年轻侄辈们,也有一些忧伤担心乡村的未来。也许期盼国家乡村发展政策会留住旧时的淳朴民风,以及优美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