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大地》读后感

2024-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麦子生活观

《雪山大地》是中国当代作家杨志军的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中国作家》2022年第11期。2023年8月荣获第十一届矛盾文学奖。

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深入描绘青海藏族牧区几十年的沧桑巨变,描写以“父亲”20世纪50年代深入草原、调查牧民生活为主线,情节几乎贯穿了雪域高原上生产、教育、商业、医疗、环保等内容,全景式展现了牧民生活的变迁史和雪域高原建设者的精神史。

他在颁奖典礼上简述了自己写这部作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品味一下作者的获奖感言:我出生在一个雪山和草原连绵不绝的地方,那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山的挺拔,水的清澈,地的辽阔,以及孤远而沉默的生活,几乎占据了我童年的全部记忆。后来我来到山东青岛,背衬零海拔的滩涂,仰望高海拔的故乡,肃然而清晰的凝望中,是青藏高原的当下崛起。

《雪山大地》这部作品便是从苍茫记忆中抽取而出的,山的一石、水的一浪、地的一角。我想用父辈们的荣光,唤醒我们的理想,用拓荒者的篝火映亮今天的夜空,用历史的脚印延伸时代的步伐,以此来关照人性的丰饶与光芒。我知道此身的文学义务,就是建树关于人的理想,建树关于生死、荣辱、爱恨、美丑的人性坐标。为此,我喜欢精确到位的现实主义,喜欢情绪饱满的理想主义,也喜欢直面人类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一个人的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

写作者的精神维度决定了其作品的优劣高低,对登高望远的热爱,时刻伴随着我们对陨落与滑坡的警惕,写作者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永远的攀登者。由此我们看出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变迁的生动记录,更是对人性、理想、信仰、民族团结等主题的深刻探讨,更是当地藏汉民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生产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及价值观的深刻转变。

当我捧起这部大部头著作翻开第一页,就被藏族特有的语言吸引了,“角巴德吉”、“康巴基”、“噢呀噢呀”……就被作品中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所吸引。作品以“父亲强巴”为主线,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一明一暗两条线,建国以来的时代大浪中,普通人物命运是不由自主的又是挣扎向上的,作品中“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人,在雪山大地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鞠躬尽瘁,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他们不仅是拓荒者、建设者,更是这片土地上的灵魂,他们的坚韧、勤劳、智慧和善良,让我深感敬佩。同时,作品中也塑造了许多其他鲜活的人物形象,如强巴、桑杰妻子等,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命运和故事,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丰富内涵。这些人物在《雪山大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命运与雪山大地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了这部小说的丰富内涵。

父亲来到沁多草原的野马滩蹲点,结识了牧民桑杰。为了救父亲,桑杰的妻子赛毛被大水冲走。想要报恩的父亲一头扎入草原的建设,而医生母亲收治了桑杰的聋哑儿子才让,两家人的深厚情缘由此展开。

主人公“父亲”强巴,是全家人的主心骨,他的坚韧、勤劳和智慧影响着全家人。在雪山大地这片土地上,他耕耘建设,为家庭付出了一切。科长父亲到沁多草原蹲点了解牧民的境况,接待他的是由部落世袭头人转变而来的公社主任角巴德吉。角巴率性果敢又有点自以为是,在牧人中有着极高成望。角巴安排父亲住在曾经的下人桑杰帐中。一次意外,桑杰的妻子赛毛为救汉族公家人父亲被激浪卷走。父亲蹲点结束回县里前,将桑杰又聋又哑却极富灵性的儿子才让带回西宁寻医救治。父亲被提为代理副县长,同时也遭遇难题,上面要求撤换角巴,可父亲明白,牧人对不服气的人理都不理,撤换角巴相当于毁掉沁多。百般斡旋下,

已经成为角巴女婿的桑杰成为新一任主任。角巴与桑杰不遗余力甚至是豁出性命地支持父亲接下来的一系列重大行动:在这片教育几乎等于零的土地上,父亲白手建起

第一所小学、中学,牧人的孩子得以开蒙;饥荒时期,西宁保育院迁往沁多草原,孩子们得以果腹;牛羊泛滥,父亲成立贸易公司,说服牧人出售牲畜以减缓对草场的冲击,也让牧人对钱有了现代意识....

年轻一代才让、江洋、央金、梅朵等也在祖辈父辈的荫护下成长起来,勇挑建设大梁。草原依然危机四伏,如何破局,大家合力实施了一个颇具胆识与魄力的方案,用十年时间搬迁沁多草原所有牧人,并在沁多建一座新城,在省长李志强的支持下,父亲从老才让手里接过州委书记的担子,将州政府迁到沁多县,破天荒的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沁多地理中心位置建起一座信号塔,牧民生活直接过渡到智能时代,州委办起了电子产品使用二十分钟培训班,超市、格桑花酒吧、小区广场等等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里,正当沁多县乃至阿尼玛卿州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时,父亲强巴书记却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接替他的是留美博士小才让,可惜的是小才让也累死在州委书记这个岗位上。

母亲苗医生,是家庭的灵魂,她的善良、慈爱和坚韧是全家人的力量源泉。在省人民医院当外科医生的她下放到县医疗所,她与父亲一同在雪山大地上辛勤劳作,共同撑起了这个家。作为外科大夫的她,到达沁多县的第一例病人是急性阑尾炎,这种非常常见的手术在牧区却是疑难杂症,牧民们遇到此类病症会祈求雪山大地,但是被苗医生轻松做了切割手术,接着又做了几例常见手术,朴实的牧民们亲切又崇敬的称呼苗医生“菩萨”,后来接诊了第一例麻风病人后,拒绝任其自生自灭,排除万难在麻风病人聚居的生别离山修建医疗所,治疗生别离山的麻风病人,自己也不幸感染,几十年如一日,在苗医生的努力下,许多病人得到痊愈,苗医生本人最终累死在生别离山医疗所。

角巴德吉,一个原先富裕的藏族头人,解放后捐出所有财产,真心实意地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他忠诚敬业,厚道为人,上级交代的事情都干得无可挑剔。虽然因为出身问题长期得不到县领导们的信任,但他仍然乐观豁达、单纯快乐,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显示出藏族人天然的个性和生活态度。角巴还爱“多管闲事”,帮助汉族女人米玛摆脱困境,并娶了她为妻。他对“雪山大地”之神虔诚无比,每年都要去转山,一转就是三个月。最重要的是他是父亲最忠实的朋友,每当父亲有困难时,他都会无私地伸出援手,角巴德基对父亲强巴做出的每一项大决定都会支持,在草原牧区办教育,牧民不送孩子来上学,角巴德基想方设法动员采取激励措施,为了让牧民懂得商业意识,成立沁多贸易公司,角巴德基也大力支持,许多时候他也看不明白强巴父亲的用意,但他相信父亲强巴,所以就支持,在无条件支持父亲强巴的过程中,他自己被雪山崩塌覆盖在路途中。

汉藏两族之间的深厚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也展现了出来。从父亲强巴和角巴德吉结识的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就已经开始转动,他们的余生周旋挥洒在辽阔的草原,共同谱写奉献与照亮的华美篇章。这种情感的凝聚不仅是基于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奋斗目标,更是基于对彼此文化和信仰的尊重和理解。这种民族团结的精神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更加坚信民族团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沁多草原自然风光和美食佳节的描绘也让我心向往之。那些从头顶徐徐扫过的秋风、那些丝丝缕缕像靛蓝花絮的云、那些拥抱思念的雪山,还有踢飞花朵的日尕亮丽了一整个草原,显示出了盎然的生机。这些细腻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我还看到了青海藏族牧区几十年来发生的沧桑巨变,以及当地藏汉民众生产生活方式、身份地位及价值观的深刻转变。作品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体现了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与价值追求。正如第十一届矛盾文学奖授奖词说的那样:杨志军的《雪山大地》追求大地般的重量和雪山般的质感。青藏高原上汉藏两个家庭相濡以沫的交融,铸就了一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碑。在对山川、生灵、草木一往情深的凝望和咏叹中,人的耕耘建设、生死歌哭被理想之光照亮。沧桑正大,灵动精微,史诗般的美学风范反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历程。

让我领略了青海藏族牧区的壮美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让我感受到了汉藏两族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民族团结的力量。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雪山大地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理想、信仰等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领悟。我相信,《雪山大地》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值得每一个读者去细细品味。《雪山大地》将会成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激励着我们去追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