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im O'Reilly眼中,有十大领域正处于“Gra
2020-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daxiang01
说起Tim o'reilly,可能别的行业的人不太知道,但在码农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主要是因为下面这些特别省封面设计费的编程书: 要么是动物全系列 要么就是这种夸张扭曲的模特
在这方面,他体现出了一个IT人的简洁风格,也表现出了一个商人的聪明。 除了出书,Tim 还是一个很牛的写作者,他曾经写过两本比较有名的书,第一本叫做《The Whole Internet User's Guide & Catalog》,翻译过来就是互联网用户指南和目录大全,被誉为互联网史上最有价值的50本书之一。 他最近写过的一本书,就是《WTF? What’s the Future and Why It’s Up to Us 》。作为一个英语半文盲,我不知道这个WTF是不是我理解的wtf。 这本书我下载到kindle里看了,里面提出了很多比较新颖的观点,还是很有干货的。其中,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的一个观点就是,其实变革的力量和因素往往很早都出现了,只不过还处在社会的边缘地带,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所以说,如果你想要抓住下一场机遇,不要只把目光关注在场上的中间聚光带地带,多看看场边,那儿往往蹲着一个更有潜力的家伙。 你觉得现在边缘地带有哪些机会比较靠谱?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嗯,那铁定是比特币了呗。于是2018年3月份,我入场了。后来,我就明白韭菜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了。 等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差不多18年底了),我觉得牛啊,马上就给在出版社做编辑的同学发了条信息,说我发现了一本好书,你们赶紧去争取中译本啊,绝对有搞头。他说啥书,我说wtf,他反应了一会,丢给我一张图,说是不是这个: 好吧。不过我始终觉得未来地图不如wtf更有我们IT人的调性。 如果你的英语水平还可以的话,我建议还是去看一下原版,这本书的原版在线阅读地址是:https://www.oreilly.com/library/view/wtf-whats-the/9780062565723/?_ga=2.198925103.101306895.1583302309-353733873.1583302309,可惜不能全文阅读了,以前是可以的(等我找着以后放到评论区里)。中译本的豆瓣地址是: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82615/。 如果想要深入Tim o'reilly的相关信息,可以去他的个人网站:https://www.oreilly.com/。其中,在这个页面https://www.oreilly.com/tim/,有他的各种文章、访谈和演讲等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为什么建议大家去看看呢,因为国内这种既搞学术研究,又经营企业,同时还愿意做开源分享的人太少了,我们国内的更多是关注赚钱,当真正赚了钱之后,要么就做神棍,要么就做y棍。 好了,不废话了,这次主要是分享Tim O’reilly的最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叫做《Gradually, then suddenly》,直译就是《慢慢积累,瞬间巨变》。意思就是,很多事情、行业和趋势的变化都是前期经过了缓慢累积的过程,然后累积到了一定程度,一下子发生质变,瞬间将一切进行变革,进入新的时代。 这里面,他根据自己的观察,认为一些行业和国家(是的,国家)正在面临着量变往质变的过程之中,其中有:农业革命、教育、AI和算法、基因编程、气候变化、政府信任危机等。有一些观点,估计大家也肯定有自己的体会,有一些,可能我们暂时还接触不到,了解不到其中的情况。 简单转过来,将泛泛的内容去掉,只留干货,供大家一看,让大家在疫情之后如何选择方向更有目的性: Gradually, Then Suddenly 在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有一个叫做Mike的人,他破产了,别人问他是怎么搞成那样的,“两个过程”,他说,“先是慢慢地,然后一下子”。 技术变革也基本上遵循了这个方式。细小的变动不断累积,然后突然间,世界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我在经营O’Reilly Media的期间,记录和培育了无数个这样的变化场景,比如:万维网、开源软件、大数据、云计算、传感器和普适计算等; 那么,现在又有哪些东西正处在“gradually,then suddenly”的过程中呢?这个名单有点长,我就说一下我脑子里想到的一些: 1,已经无处不在的AI和算法 读者们最应该关注的一个趋势,就是人机协作新方式的发展。说到算法,我们可能只是想到google、facebook、amazon和推特,他们用算法做了很多事情,但我们理解的还不到位。算法系统其实是人机混合体。 像Uber, Lyft和 Amazon,他们将这种人机混合体模式应用到现实世界中,操控机器并听令于机器,将整个公司塑造成一个巨大而鼎沸的人类网络。在这些公司体系里,算法决定了谁能得到什么,还能告诉你为什么。
2,世界正在越过美国而去 中国的移动支付规模是1.3万亿,而信用卡大国美国,移动支付规模是500亿。Zipline的无人机,在卢旺达配送了全国20%的血液,马上就会进入其他国家(包括美国)。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缺乏基础条件的国家,往往在接受新模式、新技术的时候,拥有巨大的优势条件。 Zipline无人机库 投送血液包的无人机
3,中国和非洲的巨变 如果你以前不关注非洲的话,那么现在就开始关注吧。 慢慢地,接着突然地,它就会变成“下一个世界工厂”。这其实是2017年麦肯锡的艾琳·孙一本书名。麦肯锡还出过一个报告,叫做《Dance of the lions and dragons狮象群舞》,提到在非洲,有超过1000家中国工厂。 当美利坚撤回到一种孤立主义状态的时候,中国则向前一步。在西方,大家都不愿意正确客观去看待中国的“一带一路”。真希望我们早点清醒起来,认识到中国已经做了美国在20世纪对英国人做的那些事,他们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领袖。 直到现在,中国人学习我们,远超我们学习他们;等着看吧,突然间,现在的一切都会反转。
4、下一场农业革命 去年,在阿姆斯特丹的Food+Tech Connect大会上,荷兰的农业革命让我刮目相看。你们知道么,这个小小国,也就是美国的270分之一,居然是世界第二的食物出口国!!!这就是精细化耕作和新型技术变革农业的铁证啊。 现在硅谷也认识到了这个机会。我最近去过奥克兰的一家体育酒吧,菜单上有Impossible Burger。这种人造肉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科技精英的小圈子食物了。期待我们的食物供应体系发生有趣的变化,包那些我们吃的东西,以及我们拿到手的方式。 如果还怀疑这个的话,想想25年前,网络才刚刚兴起。而你手里的智能手机,10年前才开始流行。先是慢慢累积,然后突然间,这两个东西一下子改变了全世界。
5,气候变化 你除非有意做一只大鸵鸟,否则你肯定能感觉出来,在气候变化方面,咱们基本上快要越过那个“慢慢累积”的阶段了,正一头扎向“突然巨变”的亡命阶段。过去一年,我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学术成果,是由哈佛大学的the Initiative for the Science of the Human Past 做出来的,他们对气候变化和古文明衰亡的关系做了分析。我的朋友Malcolm Wiener 跟我说,气候变化对导致大迁移,大迁移又会导致新灾祸。一个文明的存亡,取决于统治精英的能力。 好了,至于现在政局的情势以及其中的关系,留给你自己去想想吧。
6、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食物创新的重要驱动器,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复活猛犸象?拯救珊瑚礁?然而,实现气候适应性只是基因工程的冰山一角。我们能否用细菌产物代替化学染剂?更不用说使用基因组来改进医疗保健手段。 2010年的时候,George Church提出了在基因序列方面的类摩尔定律。基因序列方面的研究进展正按照类似的加速方式发展着,现在来看,我们马上就会进入精准医疗的“Suddenly”时刻。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AI起了非常大的帮助,包括药物开发、新材料合成和生物途径等。但我始终在想,这里面是不是还有跟......的相互作用。
7、神经接口 2018年,最令我震惊的一刻,发生在CTRL-labs的神经接口公司的办公室。他们当时给我演示了一个demo,里面有一个人在没有键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机器学习来理解大脑发送给双手的神经波,就能将老版的行星电脑游戏玩的很溜。不过,这可能跟你想的还不一样。无需动手就能操控虚拟层面的元素,这件事尽管看起来很了不起。但这也不过是很初始的东西。
CTRL-Labs公司手环的佩戴者在空气中或在衣服口袋里略微抽动手指,便可以在电脑上写出信息
从本质上来说,使用这个技术的人,多“长了”一只虚拟的手,独立于现实世界中的真手。有个研究员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他正在“研究同时控制九个光标的运动”。慢慢地,然后突然地,我们的下一辈将会与机器有更深层地连接。 人类已经走向赛博化,期待这个进程更快一点。 兄弟们,不要落入了思维的陷阱,以为AI将会取人类而代之,不是的,AI将会给我们赋予更强大的能力。8、在线学习 什么是在线学习,它可不只是指Udacity 、Coursera那样的在线学堂。大家经常忽视的地方,就是教育和认知增强是如何彼此强化的。拿Uber和Lyft来说,他们的司机端好像有无穷的供应量,那是因为他们的业务无需培训。在他们的app上,系统自身就能告诉司机去哪儿接客,并提供导航支持。 在O‘Reilly, 我们把这个叫做 “performance-adjacent learning.” Josh Bersin (德勤Bersin的创始人兼老大)则称之为 “learning in the flow of work.” 很多搞在线教育的项目,只不过是把20世纪的那套教育模式搬到线上而已。而O'Reilly学习平台不一样,我们认识到培训课程的角色,就是让学生可以快速学习吸收知识(我们称之为结构化认知),于是就干脆顺应了知识随选的“gradually, then suddenly”趋势。
9、政府信任危机 在2008年,我和Jennifer Pahlka 在Gov 2.0峰会期间,就担心如果政府跟不上21实际技术发展的节奏,社会的稳定将会岌岌可危。我们想要为此做点什么,一开始,我们把关注点放在政府创新上面,后来,通过Jen在相关部门的一些工作体验,我们又觉得,让政府切实地为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提供服务,才是重点。 Michael Lewis最近出了一本新书,叫做The Fifth Risk第五项风险,里面重点提到,如果我们持续忽视和损害政府机构,会导致一些极其严重的后果。 事实上,政府在基础设施、在创新、在安全网络等方面,都应该发挥关键作用。但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机能一直在缓慢萎缩中,导致整个社会的基础在不断撕裂中,而且很有可能已经到了最糟糕的时候。
10、深度阅读 大型科技平台的商业生态体系,以及Next Economy(tim O'Reilly的命名)的发展趋势,他们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我正在探索的领域。 我这一年里看了一些书,让我获益匪浅,包括 Kate Raworth写的Doughnut Economics,Mariana Mazzucato写的The Value of Everything,Joe Studwell写的How Asia Works, Jonathan Schlefer写的 The Assumptions Economists Make,Ajay Agrawal、oshua Gans和 Avi Goldfarb合写的Prediction Machines,以及Russ Roberts写的How Adam Smith Can Change Your Life. 最后一本书,你可别被它的名字给搞蒙了,以为讲的又是国富论或是“看不见的手” ,其实不是。这本书讲的东西是关于亚当斯密的另外一本巨著《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在这本巨著里,提到要通过社会制度来制衡自私主义。而现在,我们应该重新发掘、重新发明新的社会规范,要不然的,我们最终会突然跌入经济和政治的野蛮状态。 最后,让我用我在去年写的那本书(就是我前面提到的WTF那本书)里的话结尾吧: 这是我对人类的信心:面对巨变,我辈当挺身而出。 我们最重要的财富,不是智慧,也不是创造力,而是道德。在趋势向好之前,可能要经历不断恶化的形势。我们应在难境中互相提携,创建一个人人呵护而不是争相吸食的经济体。 我们能谋划最美愿景,我们可齐心披荆斩棘。不要用技术去取代人们,而是用技术去为人们赋能,让他们能成不可成之事! 好吧,不得不承认,最后这段话,是冷冰冰的技术时代里,最明亮的一道光了。 Tim老头子,你真棒!
附: 原文地址在此: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gradually-suddenly-tim-o-reilly?articleId=648957221015876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