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物——马斯洛

2019-02-1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画hua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一、背景

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于1908年4月1日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1926年入康奈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7年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9年离开布兰戴斯大学,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年6月8日因心力衰竭逝世。1970年8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

二、师承和对手

构造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E.铁钦纳、行为主义代表之一 C.赫尔、格式塔心理学和 S.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依恋行为知名的 H.哈洛、格式塔心理学家 M.魏特海默、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E.桑代克、W.柯勒和考夫卡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K.霍妮、阿德勒及 E.弗洛姆等,这些人的思想都对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产生了影响。

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 1937 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

三、对友

罗杰斯

四、代表作

《人的动机理论》 (1943)

《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科学心理学》(1967)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五、核心观点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人类需要五层次理论。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中补充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形成了由低到高不同层级排列的需要系统。

1.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内容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眼、性等的需要。它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当一个人为生理需要所控制时,其他一切需要均退居次要地位。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也称社交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成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它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更高一级的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治、保持友谊、和谐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成为团体一员、有归属感等。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产生的自尊和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求知需要,又称认知与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马斯洛将其看成克服障碍的工具,当认知需要受挫时,其他需要的满足也会受到威胁。如何找到食物,如何摆脱危险,怎样得到别人的好感等,都离不开认知。

(6)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审美需要是与其他需要相互关联,不可截然分开的,如对秩序的需要既是审美需要,也是安全需要、求知需要(如数学、数量方面)。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在上述几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产生的。

需要层次

2.需要层次理论中层次的关系

(1)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2)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个体的生命。

所谓“成长性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

(3)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如自我实现的需要)。

(4)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ニ)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理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

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2.内在学习论

马斯洛认为,外在学习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其着眼点在于灌输而不在于理解,属于一种被动的、机械的、传统教育的模式。马斯洛批判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外在学习,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决定的,是由教师强制的。

马斯洛认为,理想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这种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自发地学习,打破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他把需要区分为一些基本的层次,对这些需要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把握动机的实质。虽然马斯落的需要层次理论本身没有直接的教育意义,马斯洛也并未直接研究学习动机问题,但是需要层次理论却对教育、教学、学习等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1)教师发现学生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其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2)个体要有一个有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虽然并不直接推动学习,却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这两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学习活动无法进行,而且会导致学生出现身心族病。(3)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欢理和接纳,得到友情、友谊,尽可能使学生不通到拒绝或排斥。(4)尊重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5)求知需要就是学习动机,审美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动机,它们推动人去求真、求善、求美。(6)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学校教育应重点加以培养的。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

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不确定自己是否惹人(特别是教师)喜欢或不知道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作出较为“安全”的选择,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而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