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不只是曾经来过(九)-巩乃斯班禅沟
如果条件允许,每年都该有一次或近或远的旅行,或是故地重游,或是寻找心仪已久的风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说书可以带领灵魂走向更深处,那么脚下的路则能让人“遇见”书中的那山、那水,那人。
未曾经历的人生总是不值得过的,陆游也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和儿子子聿探讨获取知识的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不去经历,山川之大,景色之秀丽也只是脑补的画面,浅薄的只剩下一个个惊叹号,这哪里是一个“美”字概括得了的?
这里有素颜的美景:


或许这样的景色该用这句诗: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这里或者该这样描写: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抑或长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非如此,我再也找不到表达如此景色的词语了。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怎一个“美”字了得!
如今纯粹的自然风光的确不多了,如果想要看一看不加修饰的美景是什么样子,那就来新疆吧!
这里就是新疆巩乃斯班禅沟,去过巩乃斯很多次,但都是随团出行,班禅沟不在随团游览之列,非自驾不能领略其风光。7月,终于有时间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自驾行。




这里的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片山都未修饰过,在这里素颜就够了。如果你觉得这里美得让人窒息,那只能怪你的眼睛欺骗了你。
一个景点没有故事是不行的,景色不重要,有故事才叫灵魂,班禅沟也不例外。
民间传说古代有一支藏族信徒寻找家园,从西藏一路走到新疆的巩乃斯班禅沟,只见这里群山环抱,宛若莲花盛开,草场肥美,从此他们就居住在新疆巩乃斯班禅沟。
当时,班禅大师在新疆巩乃斯班禅沟静坐观赏,见林木葱茏,鸟语花香,流水潺潺,牛羊满坡,景色宜人,佛心大悦,于是为当地群众诵经祈福至深夜。后来为了永久纪念班禅大师,当地牧民将此沟也称新疆巩乃斯“班禅沟”。
感谢班禅大师跋山涉水来此诵经祈福,佛性的光辉才引得众信徒心向往之,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才能看到如此纯净的景色。
今有幸用现代人的方法重走班禅走过的路,即使今天,要看到这样的景色依然要跋山涉水:翻越达坂,走过山路十八弯,经历一天四季变化,遇见一路落石陡坡,才能看到这满山的花海。
虽历经辛苦,却也倍感值得。

所以有的路要亲自走才踏实,有的景要自己看才真实。
不同的景色里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中有多彩的生活,多彩的生活中孕育着伟大的智慧和伟大的人。
正如他们:
司马迁22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司马迁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从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在当年的条件下,他竟然到过昆明。这些游历最终成就了《史记》的伟大。
诗仙李白,更是游历祖国千山万水,隧作《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早发白帝城》《客中作》,等千古名篇。
孔子周游列国《论语》得以传播,孟子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弘扬孔子学说,成就《孟子》,被后世尊为“亚圣”。
千年之后,没有人不记得忍辱偷生的司马迁,没有人不知道郁郁不得志的李白,也没有人不记得满心抱负却不得实现的孟子,和与他“同病相怜”的孔子。
虽然他们都是路上的人,可谁又能说他们不是书中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