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随笔散文散文

人性的「狂飙」突进

2023-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岚的星球
天台垂泪的名场面,还是很动人的。  

01

一辆铜黄的幼儿园校车经过。跟大人坐公交车都低头看手机不一样(好在他们还没有手机),孩子们齐刷刷的看向窗外,窗户只露出他们的头,脖子也看不见。似乎他们是坐在进入野生动物园的观光车,外面全是新鲜事。

02

奶茶以后是否会发展出一种亲子版。

在健康观念日渐强盛的当下,宝妈宝爸对奶茶的欢迎,和对孩子饮食的克制,让人购买时,只给自己买1杯,少了分享的快乐,买2杯,又怀着对孩子健康的隐忧。若有孩子适用的小杯,哪怕是简化的版本,亲子杯,也是很不错的方向吧。

03

地铁站外的包子店买了包子。两个包子用能装十个包子的袋子去装,显得大而无当,体验很不好,只需要稍有富余就可以。看到写宣传的书上说版面是一种语言。空间,也是一种语言。

扬·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中说,丹麦皇家建筑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提出,如果你期待一个讲座有100名学生参加的话,你就要找一个仅容纳50个座位的房间。

譬如企业公关或会议策划者,将一个100人的营销大会安排在可容纳300人的大会场,老板一定是不喜欢的,想想你拍出来稀稀拉拉的景象就知道了。在不同情况下,心理感受需要营造的是「庄严、秩序」,还是「拥挤」、「火爆」之类的意象,所需要的场所也是不同的。

04

考虑到新闻的日常筹备与积累,想起来去年看到我们地方小县城的公众号,在极端高温的夏季,贴出来冬天城镇银装素裹的系列组照,为市民「心理降温」,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妥妥的人为制造的推文,非常有启发。

让读者融合「与我相关」、「对比」、「猎奇」、「唤醒」,在没有新闻的地方,制造新奇,是策划人的巧思。李普曼谈到地方报纸说,无论何地出版的每一种报纸,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履行成为「家乡的印刷日志」这一功能。这是本地自媒体很落地的「政治觉悟」。

05

接着说「政治觉悟」,真是知道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种敏感性需要你时刻保持警觉。

上一次公司拍摄线上营销年会。因为疫情的关系,秘书没有在公司,到了总裁来的时候,无人陪同,而那时我们正在给另外一个领导拍摄中。他来了之后,我们简单了引导到化妆师面前,然后,我也不太好意思跟着,怕领导不习惯,就先去另一边跟拍摄。全程只有在录像机前我给他拍了照。

等到总裁录完,另一位领导过来化妆时,总裁竟然跑去给正闭眼睛化妆的领导拍照,后来才知道他也要求我的在旁的同事给他拍了个化妆的照片。我才发现,原来领导希望自己的参与活动的花絮也有所记录,时刻要有「在聚光灯下」的感觉。还是太迟钝了些。

06

《狂飙》这个故事,看的有一搭没一搭。张颂文的表演铺天盖地的好评,确实是不错的。但我觉得电视不够吸引我的地方是编剧的问题。

要说让我不太能入戏的地方,比较大的就是,张颂文从一个十分老实陈恳的人,经过俩兄弟的各种刁难和揩油,后因为作为大学生的弟弟缺2万块钱而在犹豫要不要自首的这个关键问题上选择了隐瞒,进而步入了黑道。我总觉的太轻、太快了一点。

主要还是觉得,他本来对于此道坚决拒绝,而当弟弟和妹妹并未面临灭顶之灾,就背弃了自己由来已久的恐惧。尤其面对的还是当地的恶势力头子徐江,这时候还知道用几乎是徐江的阿喀琉斯之踵的假消息与之角力,这种勇气如何升起和生长的,几乎没有交代。《孙子兵法》不是理由,顶多算一个噱头。

在人性的幽微和摇摆上,表现得最精当的,在我目之所及,还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不是电影,是那篇小说)。

故事之所以能产生代入感,是把境况写到绝对的包容。当境况可以包容到,把读者理所当然的放进去的时候,读者和小说角色心理上的共鸣是相当惊人的,可于无声处听惊雷。《罗生门》里,是一个穷困到极点的人,在死亡和作恶之间突然要面临选择,而这种绝境自然包含了普通的读者,「幸好不是我,但如果是我,会怎么样呢?」,就不得不思考。

但如何这个角色面临的是无关生死的绝境,让读者去想象就很难。「向下思考」有个底,而「向上思考」不封顶,它的难度,这漫无边际的鸿沟,让人会放弃思考的努力。

有人说,突发事件会让人看清自己。我想,这得加个定语,是突发到真的挑战生死,撼动信仰、叩问灵魂、否定生存、夺人衷爱的时候,才更可能唤醒那一部分没有出现过的自己。

本篇首发于个人订阅号:岚山书房 huochuse365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