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荐文团收录婚姻育儿

实现人生小欢喜,请先放开那个孩子……

2019-08-10  本文已影响222人  俐雅_Liya

别让人生的小欢喜,承受太多不该有的压力。

1

那天,逛朋友圈,看到了一条朋友发的状态:

一开场,就迷住了

大提琴的声线,好迷人。

是不是,该让小宝去学学看?

把自己的爱好,复制粘贴到娃身上

让她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看完当下,便给他留言:

“你是不是该问问你女儿喜欢不喜欢,你的梦想,应该由你自己去完成。”

哎!典型的中国式家长,自己做不到事情,却硬生生要绑在孩子身上,最看不懂的是,居然还如此地理直气壮。

最近,跟着老妈在看《小欢喜》,一部中国式典型教育的案例级电视剧。

集合了学霸、学酥、学渣,三个阶层学生家庭的不同生活状态。

从董文洁到宋倩再到季胜利,一幅幅中国家长的经典面孔和教育观念,让我再次领教到了中国式家长的共同特点:霸道!

2

高考,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不可否认,高考很重要,因为那可能影响到青年时期你的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而大学的好坏更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你今后的人脉资源库,但!大学绝不该成为鉴定一个人,未来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但父母一辈却不会如此认同。

他们始终坚信成绩的好坏,能否上名牌大学,就是直接决定命运的关键所在。

于是,从幼儿园开始,各路家长们就纷纷做起“军备竞赛”,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随着我的孩子升入了大班,班上的家长焦虑开始日益显露。于是我常常可以看到,群里三天两头地在讨论,哪里有学数学,哪里有教拼音,哪里又有上逻辑思维,看看对话,就让人自动进入焦虑状态。

原本不焦虑的妈妈,也会自动被传染紧张:“总不能让她比其他人差吧。送她去学了,我也就心安了。”

而其中,最得意的,当数那位为自己孩子报了7个补习班,并逢人就夸,自己女儿如何轻松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妈妈。她的脸上,写满的是骄傲,骄傲的还有瞬间自我感觉提升几个档次的“优秀妈妈”光环。

而旁边呢?是其他几个妈妈额头微汗,并暗下决心,不能输,不能输,一定不能输的太多。

不能输!便成为了这里每个家长的人生信条,甚至决定了自己在社交圈内的地位高低。

于是,霸道!变成了理所当然。

替孩子做主,为孩子选择,变成了“负责任家长”的标签。

他们不在意,孩子到底想要什么?认为孩子年龄有限,所以不会拥有正确的意识主张,他们更不关心,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自认吃的盐比他们吃的饭多,所以认定自己的决定就是完全正确。

另一方面,由于认定自己能力有限,教不了孩子,于是一面高喊着“不想孩子的将来太辛苦”,一边欢快地掏着钱包,将孩子送进各类补习班,如此,便算尽了父母义务,也安慰了自己内心对不确定将来的惶恐与不安。

只是,他们如此费尽力气关注的学生时代,却仅仅只是人生大戏的开始。

18岁,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属于青年的绚烂才刚刚拉起它精彩的大幕……

3

为什么现在的父母是这样的?

《小欢喜》董文洁的一句台词,道出了许多中国家长的心声:

“因为我们没有背景,高考就是你唯一的机会。”

很耳熟哈?!曾几何时,我们的父母一辈也跟我们说过相似的话:

“想要过得好,你只能学习,你只有学习一条出路。”

到现在,我的父亲,依然还是这个论调。

为什么?!因为他们那个年代就是这样过来的,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代过的还不错,后来成为高干或在出国的人,大多是这批后来考上大学的人。

而我的父亲,属于没能抓住机会,最终只落得工人阶级的一群人。虽然他再次发力,考出了大专,并在此后成为了一名老师。但没能考上大学,却成为了他日后工作中,无法顺利高升的阻碍之一,使他耿耿于怀多年,并最终化为了我的学生时代的最大压力来源。

阿德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缺乏什么,在他长大之后往往就会特别渴望什么,甚至会将这种渴望迁移到他的下一代身上。”

这便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家长容易焦虑和被影响,正是因为他们的学生时代多数不是学霸,不曾享受过学霸的待遇,于是在一直仰望中,渐渐对那个位置产生了迷之向往,并将其臆想为成功人生的唯一标配,坚定地认为只有到了那个位置,自己和整个家族的社会地位才会真正被改变,由于自己无法做到,于是就将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投到了自己孩子身上。

我爸如此,许多的爸妈也如此,那些年自己做不到事情,都顺理成章成为了以后自己孩子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那孩子会如何感受呢?

回忆一下你的过去,那些学生生涯:

你真的学的开心么?快乐么?

你学到了什么?你还记得什么?

你的学习效率又是如何?

你的大学是你想考的专业么?

你现在成功么?生活一切都心满意足么?

想想这些,也许你会对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有一番新的思考。

4

你的付出,就一定要有收获吗?

另一方面,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不够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来自于自己曾经不够好的家庭条件环境,而现在就是最好的弥补时机,对象就是自己的孩子。

所以,他们理直气壮地将自己的梦想附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并渴望着孩子代替自己获得理想生活,同时也成为了他们年老的生活保障。

于是,他们重燃斗志,将孩子送进各类文艺班级,修行着不同类别的艺术内容。嘴上喊着,“就是让她多一门手艺”,下来,是拉着孩子游走于不同院校的能力等级考级和各类表演,以备考学、升学之需。

孩子喜欢,诚然一切都是值得的。但如果不,那就是一种精力、时间和财力的浪费。

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古筝学到七级,当发现,学琴无法在升学和考学中发挥作用时,她便不再逼女儿继续,于是,孩子也就再没弹过琴,问其原因,她说:那是妈妈要求,不是自己喜欢,所以既然不考试,那就不弹了。

明明是一个很好的兴趣爱好,却硬生生被应试变成了对功力的追求。于是,乐趣不在,喜好无存。

那些年的付出和美好的愿景,最终,变成了昙花一现的泡影。

有多少人,就是如此,将自己的喜好和认为强加给孩子,霸占了他们的童年,活去了他们的时间,到头来,却敌不过,成年人看重利弊的思维习惯,最终,只换得镜花水月一场空,还顺带“身体力行”地告诉孩子:功力比兴趣更重要。

实践证明,这样价值观下教育出的孩子,很难成为某一个行业的专家,因为一旦这条道路上出现了变化,失去了一时的有利可图,那么就会变成他们立即放弃的理由。

其实,不是付出没有收获,而是我们衡量收获的标准,太过苛刻,于是到头来便只能收获一场空。

5

不能寄托梦想,不能过分压力。

我们这些家长还能做些什么呢?

根据阿德勒的积极心理学原理,结合《正面管教》和《不管教的勇气》的建议,我们其实可以做的有很多:

我们可以给予孩子充分的倾听、足够的信任,去挖掘孩子的潜力;真正学习如何因材施教;

我们可以去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理想,并鼓励他们去追求,当他们彷徨无助时,给与指导,教授方法,让他们在前进路上不会感觉孤单;

带着他们一起去理解学习的道理,明白终身成长的意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最后,成为他们的人生合伙人,使他们最终成长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的人,一个能够理解爱与责任,拥有自我理想的人。

人生路上,我们相较于他们,是老司机,我们有失败的经验,也有成功的心得,我们要做的是带教这位新人,真正去了解驾驶人生汽车的方法和上路后的行车规则,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当他们逐渐找到感觉和方向后,我们就应该将方向盘还给他们,我们可以导航,但绝不能代驾。

也许有人会说,这很难,因为自己可能也做不到。

是的,想要孩子变得独立而自信,首先就要求,我们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

先别急着说“我不能”,看看那些60岁、70岁也还在学习跳舞、画画、书法甚至摄影、计算机和滑雪的老人,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谁不能,只有“我不愿”。

“选择权”从来都在自己手中,变好或者变得平庸,从不由别人来决定,永远是看我们自己。

同样,孩子的好或者不好,也不该由你决定,方法教完了,剩下的就应该留给他们自己,如果一定非要介入,不如就以自己为标杆,让孩子了解要去的方向和高度。

现在起,把那些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梦想,拿回来吧,用帮孩子选机构、做手工、做简历费的心思和精力,用在自己的身上,去实现那些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先变得优秀起来。

你会发现,你那坚毅不拔的学习决心和努力气质,会成为你孩子最好的人生榜样。

我相信,当我们自己活成了一束光,孩子便会自然地向阳生长。

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生命里,活出精彩的人生。你喜欢的,不代表合适你的孩子,只有她喜欢的,才可能让她真的开心地去做一辈子。

想要实现人生的小欢喜和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就请先放开那个孩子,自己上。

- END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